走进墨脱:一个金华志愿者的爱心之旅 文/本报记者 马骠 墨脱,全国唯一一个没有通公路的县城,西藏最神秘的地方。几十年间,中央政府曾投入数千万元巨资开山筑路,但均被一次次塌方、滑坡、泥石流淹没。自有人类在此生息以来,能从这里走出来的人不多,而能走进这峡谷腹地的人更少。 寻诚,金华的一个驴友。他背负着许多人的爱心,穿行滇藏线,一人徒步进出墨脱。一路遭遇塌方、泥石流、蚂蟥区等种种危险。他吃住在当地农家,帮农家主人下地干活,走访当地学校、贫困生家庭,送资助文具物资,联系资助学生名单…… 墨脱, 是他此行的最终目的地 6月3日,寻诚从墨脱归来。6日下午,我初见寻诚。第一感觉此人毫不起眼,他笑眯眯地看着我。 3月27日,寻诚等4人从金华出发,先到昆明与其余4人会合。走大理、丽江、维西、德钦、梅里雪山、西藏,全程68天时间,有40天左右是徒步的。一路徒步走来,陆续有人退出,到维西之后仅剩寻诚一人。西藏墨脱,才是他此行的最终目的地。 寻诚此去并不单单是为看风景,他想体验当地的生活,了解当地的学校和贫困生状况,送去文具等资助品。68天,寻诚的心是自由的。路途越走越苦,贫困和无奈,充斥着整个过程。但再艰苦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有善良与友谊,就有真情与企盼。这一路,让寻诚感慨良多,无法忘却。 当地农家一对父子,看到寻诚在户外扎营,一定要让他住到家里。第二天,还要留寻诚多住一晚,用自家的马驮寻诚出去;西藏一个老太太,看到寻诚的牛仔裤膝盖上破了个洞,一定要拉寻诚回家找裤子让他换,说怎么能穷到裤子破成这样还穿呢。还有,寻诚见识到当地的一种脆蛇,是毒蛇,据说当地人却可以把它放在衬衣口袋里,因为只要不受到生命威胁,它们不会攻击人类。最为奇特的是,这种蛇一抖就能让它断成两截,接回去又完好无损。 更让寻诚印象深刻的是当地的贫穷。一路上,他基本上都吃住在农家,大多家庭都有两三个孩子,一家人吃饭却只有一大锅青菜,最多加点熏肉。当地的村小有四五十个学生,却只有一个老师,而老师作为村里少有的文化人,又通常担负着村里的会计、记账工作,还资助着亲戚家的孩子或家庭贫困的学生上学。 寻诚此去走访的学校,大多是驴友不曾去过、外界援助未曾到达或不多的地方。寻诚说需要帮助的实在是太多了,很多时候,寻诚只能跟学校的老师道歉。因为一个人能带的东西有限,而墨脱与外界联系不便,全县只有一个邮局只有一个邮戳,向金华等身后的朋友通报信息、寻求的援助也是非常困难。 见证贫穷,促成了寻诚的墨脱之行 26岁的寻诚是地道的金华人。他家两代独子,所以寻诚从小受到宠爱。他做过服装、广告、学校后勤,工作是常换常新。但有一点,寻诚认为男人还是要承担责任的,至少要自己养活自己,学校毕业后,就没拿过家里一分钱。 自己赚钱自己花,工作也随心所欲,不乐意就换。寻诚的生活似乎潇洒得让人羡慕,也让有些人觉得太过潇洒。但他对环保、对社会工作付出的努力和执著,是一般人看不到的,也难以理解。 2002年,寻诚开始玩户外。后来,他加入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北京自然之友”。那还是个需缴纳会费的志愿者协会,每年50元会费,义务是志愿宣传、实践环保,会员权利只有协会的每期会刊和环保相关资料。当时在金华,寻诚还找不到会友。2003年世界和平日的时候,“北京自然之友”组织的活动是放飞和平鸽,全国各地的会员也都组织了活动。寻诚在金华一个人用铁丝和纸做了只巨大的和平鸽,打印了很多相关资料。他把3米长的鸽子背在身上,上街分发传单。那时候,他感到孤独。 寻诚的墨脱之行,背后有金华、义乌、兰溪等许多民间力量和爱心支持。他带去的2850元爱心基金是网友捐助所得,还有2000多块橡皮、1000多本本子和铅笔也都是志愿者、网友捐赠。寻诚先从当地的环保人士那里了解情况,再买些笔、篮球等文体用品送给学校,对学习优秀、家庭贫困的学生发放金华带去的文具用品。受资助学生学习成绩要好,是寻诚坚持的条件。因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才有机会通过资助改变命运。2004年5月,寻诚曾到四川了解他资助的一个学生的情况。这个初中生1米65的个子,体重却只有30公斤。他们家基本的口粮就是土房子里最显眼的一大堆烂番薯。 正是那次所见,促成了寻诚的墨脱之行。 惊心动魄的墨脱旅途 进墨脱有两条线路,一是从灵芝进,一是从波密进。寻诚选择了从波密进墨脱,这是从海拔低处往高处走。进去时,正好西藏林业局调查厅的人员也要进墨脱,寻诚跟着他们一起走。 墨脱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喜马拉雅山东段,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平均海拔1200米,四周都是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山。因气候和地理位置,墨脱常年多发塌方、泥石流,波墨公路(波密———墨脱)全程142公里,这条1994年耗巨资修成的公路,只开进过一辆汽车,公路也就宣布报废,而这辆车开到墨脱后就成了永久的“文物”。墨脱的一切物资都是靠人背牲口驮,一块砖头徒步背进墨脱价值高达15元。 墨脱的景色很漂亮,如它的名字“隐秘的莲花”。根据寻诚的描述想象一下:坐在车里时,公路两边是高耸的雪山,那样壮观和令人震撼。徒步进入墨脱,森林、溪流包围着你,那不是用片和条来形容的,而是你目之所及就是森林、溪流。寻诚说他进去那天墨脱又在下雨,雨打芭蕉林,瀑布大大小小无数。 但是危险也随处存在。坐车里,每人得随身带着一把铁锹,因为随时可能遇上塌方,小点的自己下去修,大的塌方一般都由部队或工程队驻扎清除。寻诚记得最辛苦的一天是经过了50多处塌方,海拔升高2000多米,那天走了11个小时,一般一天行程是8个小时,身上负重20多公斤。最要命的是那天穿越了蚂蟥区。 丛林中只有一条小路可走,路上、两边灌木、树上,到处都是蚂蟥,即便扎紧所有口子,套了厚厚的雪套,但身上一凉,就是七八条蚂蟥上身。蚂蟥甚至从雪套的针孔里钻进鞋子。腰上、背上、脚上,都是血。那一天,在蚂蟥密集区走了3个小时左右。体力透支,身上的水喝完了。退,是不可能的。那时寻诚唯一的想法就是迅速离开蚂蟥区,找水源,休息。 一路上,寻诚打掉上身的蚂蟥有100多条。在今天,看着寻诚平静的表情,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惊心动魄,但蚂蟥,足以让我们闻之色变。问寻诚有没有后怕或是恐惧。寻诚坦言,说不怕是不可能的,但有了怕的念头,就要想办法压过它,作一个决定,然后坚持下去。 以后想专职从事社会工作 6月3日回到金华的寻诚,很快回到他的生活,参与户外、环保活动。6日下午5点50分刚结束采访,寻诚便赶着晚上6点的一个绿色之友活动。墨脱似乎只是插曲。而我想到的一句话是:河床越深,河面越平静。 对于社会公益事业,寻诚没有一个很大的目标,只想循着理想尽可能往前多走一步,毕竟力量有限,不能救助所有的贫穷、疾病,能帮一个是一个,做一点是一点。如果一定要说远大理想的话,希望自己对社会工作的努力有一天能影响到社会和身边人,影响到相关制度的制定。这应该就是寻诚的远大理想了吧。 问他对于他社会工作的理想能坚持多久?如果身边的家人朋友不支持的居多,他还能坚持吗?寻诚很坦诚,他说将来自己的家庭会影响他。他认为有了家庭,就该对妻子、对家庭负责,结婚不可能是为了一天到晚吵架吧。对于支持不支持,他沉默了一下,说,如果身边所有的人都反对他做这件事,也许他会放弃,但现在他身边的朋友、家人给予他的都是实际或精神的鼓励和支持。现在,他为以后专职从事社会工作积极准备着,自考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课程,通过网络与正在做或正在读社会工作专业的朋友积极联系,希望可以成立一个社会工作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