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人们都把它向往 那里四季常青 那里鸟语花香 那里没有痛苦 那里没有忧伤 它的名字叫香巴拉 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 一路陪伴耳边的是卓玛拉初的《香巴拉并不遥远》,绵延不绝的情感恰到好处的应和 着窗外景色的变幻,车上我们像天真的孩子时而沉沉入睡。“哦~~~香巴拉并不遥远……” 卓玛拉初的声音缠绕耳际,直指人心。 林芝,西藏的瑞士,和香巴拉一样美的地方,我怎会如此近距离贴近你呼吸?你的 蔚蓝天空,厚实白云,红色盛放的狼毒花丛,眼睛明亮笑容诚恳的人们,诗意,绵长…… 真实又带着几分虚幻。 巴松措,如一弯新月躺在念青唐古拉雪山南麓,湖中的扎西岛离岸不过数十米,香 客僧尼皆曾须以舟代步。即使在巴松措搭设了简易木版桥的今天,相对于西藏的政治文化 中心拉萨,林芝依然路途遥远。“西藏瑞士”、“西藏江南”也许不是最适合林芝的,我 更愿意称之为 “最后的天堂”。 一路惊叹。 第一次心灵的触动萌发于海拔5100米的米拉山山口的白塔。四周的经幡随风而动,上 面是密密麻麻的深奥经文。司机告诉我们,风每吹动一次经幡,就象征着念了一遍经文, 风吹幡动,经文远播……我从他的眼中读到了一种信仰。古往今来,宗教理念给人们带来 了巨大的能量。人间有多少苦难,世界有多少悲欢,质朴的人们执着于精神和行为的真善 美,相信心灵的苦修会带来福祉;于是,那些喃喃而出的经文里承载了太多期望、牵动着 太多精神流向。今天的世界多么现实,忙碌的人们辗转于各自的人生旅途,轰轰烈烈、起 起落落,却遗忘了太多初始的感动…… 是来寻梦的,又怎可错过梦般的境地。于是,巴松措湖成了我们的第一站。稍有颠簸 的路途因为沿途的风景而畅快。巴松措湖在晴雨两种天气的交替中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美时 ,我的词典霎时空荡。巴松措湖的美是内敛的,一泓纯静的湖面,鲜嫩的水草丛,湖畔七 彩的树叶……没有虚张声势的苍凉感,没有故弄玄虚的神秘,犹如世上最美的声音梳理成 涓涓细流,浅吟低唱;而初遇巴松措湖的悸动,竟如此淡定地沉在心底,无声流淌。山水 草泽间的那一点清香,让人忘了时空界限,忘了身外之物,仿若面前一位世外仙人对你谈 播心声,举重若轻,恬淡安宁。 那一刻,心随湖定。 湖心中凝重庄严的错宗寺,又是另外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大小寺庙的高低错落 ,来自于直通大殿的那条阶梯式道路的圣洁庄严,来自于朝圣者呢呢喃喃祷告声中悠远的 诉说。这座寺庙建于吐蕃赞普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接收着虔诚而绵延的香火。 昏暗中身着褐衣的喇嘛们,看藏香的袅娜缭绕,酥油灯的幽暗晦涩,听大殿里的钟罄交鸣 ,各路神灵的神秘言语。信众如云,抑或访客寥寥,都无关紧要,对他们而言,心灵的苦 修和执着,才是永久的正果。离去的时候,我透过车窗回望湖中的错宗寺渐远,层层叠叠 ,年代久远但却散发出一种类似吉祥的味道,静静守候着这方水土,于是闭眼默默祈祷。 明澈而宁静的精神安顿,一直难寻。 当我站在路边一个个吗尼堆前面的时候,心底竟一片宁静。想象着回到南京的某天, 站在珠江路旁的写字楼里,从深色的玻璃墙后,俯瞰着窗外公路上的车流,无声的涌动… …突然有种害怕,玻璃墙隔离了城市的喧闹,会不会也隔离掉我们对城市以外的感知?成 天的科学研究会不会让我们渐渐疏远了大地,疏远了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当某个晚上从 实验室归来,打开房门,会不会突然感到孤独的恍惚?生活在向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 轻轻关上了另外一扇门。 得或失,冥冥中仿若天定。 有些记忆也不可遗忘:尼洋河的“中流砥柱”,巨柏园一棵棵的千年老树,青稞地里 独自玩耍的藏族小孩,滚烫可口的石锅鸡,酷似人手的手掌参……生命快乐源自于途中随 意采撷的真实的生活图景;随性而拍的一张张相片里,有我们的微笑,那是时光曾经存在 的印记。我不可避免的坐在电脑前怀念,怀念一个恍如梦境的地方,那里“地处方外,民 性朴实,广坝无垠,风清月朗,连天芳草,炊烟如缕……” 曾有智者说,没有什么是永恒,这让我莫名忧伤。但我更相信这一句:人,应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 正如这最后的天堂。  (巴松措)  (卡定沟)  (鲁朗林海)  (米拉山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