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林芝见闻 |
[游记]林芝见闻 |
2008-05-22 sohu.com |
春到林芝 冬天里的林芝,虽没有盛开的桃花,但气候温和,满目青绿,扑面的仍是春天般暖融融的气息。初次来八一镇的人,都有一种惊讶:“这是在西藏吗?” “这是雪域高原吗?” 尼洋河畔 过去从拉萨到八一镇的土路,汽车要走两天,现在修了400多公里的柏油马路,半天时间就够了。便利的交通带动了这里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福建、广东两省的大力援助下,“八一镇”从过去十几户人家的“小石头城”,变成今天常住人口超过4万多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城市。 这座年轻的城市,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市内独特的现代化建筑和优美的城市环境。 广东路、福建路、深圳大道、中山大道、韶关大道等道路纵横交错,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极大的方便,在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上,红色的出租车、小巴士和摩托车自由地驰骋着,街道两旁种植的树木整齐地排着长队,绿色的电话亭鳞次栉比,宾馆、茶庄、公园、餐饮店、网吧、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奇正”藏药、“易贡茶叶”等当地产品的广告不时映入眼帘。 清清的尼洋河 “广东文化会展中心”、“林芝文化艺术中心”、“妇幼保健所”等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高耸城市中央,有的建筑物像美国纽约的白宫一样呈半椭圆状,有的像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似的呈扇形状。用“小桥流水”来形容“深圳广场”不为过分,拱桥下绿水轻波荡漾,周围是旅游、休闲的娱乐城,当地人告诉记者,到了旅游黄金季节这里将呈现“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 林芝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去年全地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1万人次,直接收入达1075万元人民币。 城里的雕塑犹如装饰品一样点缀着“八一镇”,赐予其不同的内涵。“八一花园”内“忠魂赤胆”的雕塑,由一名身穿工布民族服的藏民和一名身着军服的解放军组成,象征着当年军民团结抗敌的真实写照。“八一镇”与解放军有着不解之缘,就连城市的名字也是因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解放军在这里建起这座新兴城市而得名的。 雪山 “太阳照在尼洋河上,暖风吹动着金色的波浪。”听着优美的歌曲,记者来到尼洋河边,河水在“八一大桥”下缓缓流过,巨石垒成的河堤非常坚固,河堤两旁耸立着高大的树木,绿树、青山倒映在河水中,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图。跨过“八一大桥”,就可以看到坐落在河西的“西藏农牧学院”、“林芝第一中学”等学校。据了解,林芝地区的教育发展迅猛,目前全地区儿童入学率达到95.9%,巩固率达到98%,“普六”人口覆盖率达到75.6%。 今天的“八一镇”城区面积由20年前的不足半平方公里发展到5平方公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正感受着如同这座年轻城市一样新的生机和活力。 山沟里的富裕村寨 林芝地区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这里森林密布,雨量充沛,近几年来,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的生活有了较大提高,出现了一批以“汽车村”、“电话村”、“手机村”、“电视村”为代表的富裕村。 在这里,木石结构的藏式小楼,院内植花草,出门坐汽车,这已不再是个别富裕户独有的生活方式。 民居 在林芝县邦纳村,一幢幢二层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环形水泥路穿村而过;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洗衣机、电话机等现代家电,还用上了自来水;村办小学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 村长旺久介绍说,这个村历史上曾经是西藏有名的“乞丐村”,当时的村民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和粮食来源,大多数村民靠乞讨为生。经过当地政府几十年的扶持和引导,如今全村300多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去年,全村粮食产量达到24万公斤,人均收入达到3290元,是全西藏的首富村。 距离邦纳村不远的贡仲村,是西藏自治区第一个“电话村”。40岁的次登多吉是这个村第一个安装电话的人。次登多吉说,全村18户人家,17户已经安装了电话,还有8户购买了手机。他说,“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电话了。” “僜人”的新含义 喇嘛岭寺 林芝地区察隅县下察隅镇僜人新村27岁的东卫,躺在自制的“席梦思”床上,欣赏着富有节奏感的流行音乐。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僜人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时代。 僜人俗称“僜巴”,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地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的林区。察隅共有1300多僜人,分布在上、下察隅镇的9个村庄。 僜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没有文字,过去多使用结绳或刻木记事的方法。僜人的服饰十分独特:妇女一般戴一对银制喇叭型耳鼓,颈项挂串珠或银饰;男子头上盘着长长黑帕,挎五六十毫米长的砍刀,十分威武。 |
转自:http://gssdl.blog.sohu.com/70869888.html29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