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雪域江南林芝 |
[游记]雪域江南林芝 |
2008-05-22 sina.com.cn |
出拉萨沿318国道(上海——中尼边界的西藏樟木镇)东行(川藏路段),途径达孜、墨竹工卡、工布江达到林芝,汽车一路沿尼洋河行驶。 (一)黄教母寺——甘丹寺 甘丹寺,又称“噶丹寺”,藏语意为“具喜寺”、“极乐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第一座寺院,坐落在距拉萨市中心60公里的达孜县旺波尔山上,海拔3800米。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藏历正月初一,在拉萨大昭寺前成功举行八千余名僧众参加的祈愿大法会(传昭大会)后,和他的弟子们创建了甘丹寺,传昭大会和甘丹寺的建立,标志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在青藏高原上取得了统治地位,所以该寺享有格鲁派母寺之称。1961年甘丹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邦杰塘草原和米拉山口 从拉萨到墨竹工卡前,道路两边是达孜的田园风光,成熟待收的青稞一片金黄,美丽的尼洋河流淌其间,河水清澈。 在松赞干布出生地附近是大片美丽的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水塘片片,旁边竖立有墨竹工卡甲玛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标示牌。 通向米拉山口的道路两旁,连绵起伏的山坡上绿草如茵,雪白的绵羊和黑色的牦牛点缀其间,构成一幅无比美丽的高山草原景观。 米拉山口经幡(五色经幡的颜色为红黄蓝绿白,白色代表白云、蓝色代表蓝天、红色代表智慧、黄色代表土地、绿色代表河水)飘扬,寒风凛冽,沿山口向下陡峭的盘山路让人领略何为山路险峻,从汽车右侧向下看,山谷景色的壮阔美丽在我们此次行程中堪称首屈一指。由于坐在汽车的左侧,且汽车不能在如此陡峭的山路上停靠,因此,我们未能拍摄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幸好在返回拉萨途中用摄像机录下了如此美景,方感不虚此行,否则会十分遗憾。 (三)墨竹工卡和直贡梯寺 墨竹工卡是从拉萨往林芝路上经过的第二个县城,城不大,国道从城中穿过,城中有一个路牌指向直贡梯寺。 直贡梯寺位于墨竹工卡县境内的雪绒河边,是直贡噶举派(白教)创始人直贡巴·仁钦白于公元1179年所建,是直贡噶举派的中心寺院。据说,历史上附近曾有30多处小的直贡噶举派寺院,现存有六七处。山涧深处有德忠寺,为著名的尼姑修行地。这里的德中温泉水量充足,热度适中,能医多种疾病,历史上享有盛誉。寺院建于悬崖峻岭之间,位于寺院西侧的天葬台在西藏十分有名,被认为是西藏三大天葬台之一。我对直贡梯寺的了解最初来自于有关天葬的一些资料。 丧葬习俗是西藏民俗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其丧葬方式一般有土葬、水葬、天葬、火葬和塔葬。塔葬是最尊贵的一种丧葬仪式,一般用于活佛,通常将肉身经各种处理后保存在塔中,有的大德高僧是火化后再塔葬,塔的大小和所用材料依尊贵程度不同而有别,如十世班禅的灵塔是由中央政府拨款全部用纯金作成的。土葬是最为卑贱的,一般是有罪孽的人和病死的人才被土葬。普通僧人多用火葬。现在西藏地区以天葬最为普遍,这种葬仪与佛教有关,据说是受佛祖释迦牟尼以身饲虎等宗教思想的影响。在没有秃鹫生活的地方,如林芝、墨脱等地往往采取水葬,将尸体分解后抛入江河之中,以求灵魂早日转世。因此藏人一般不吃鱼。 藏医学有1300多年历史,其有关人体解剖结构的内容远早于中医,这一点天葬习俗功不可没。中医本身是没有这些内容的,直到现代西医传入后才开始了解人体的解剖结构。这也是藏医学引以为傲的。 (四)工布江达和太昭古城 拉萨到林芝的路上,从左侧隔江可见工布江达县城,左转通过跨越尼洋河的大桥可以进入县城,但我们只是绕城而过。回程时沿老的国道进入县城午餐。工布江达明显比墨竹工卡大,感觉像个新兴的城市。 太昭古城,原名江达,位于拉萨至林芝公路的左侧,与工布江达县城在同一侧,与公路之间隔着尼洋河。相传唐文成公主进藏时曾在此小住。古城保存完好,行车经过时可见尼洋河大桥遗址还在。古城所在地的尼洋河两侧山谷幽深、水流湍急。我在汽车行进中抓拍到的一幅照片能够清楚地看到尼洋河大桥桥头及太昭古城景点的大幅广告宣传版。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4929c01000aug.html25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