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羌塘高原无人区考察|中国西藏羌塘游记攻略 |
[游记]羌塘高原无人区考察|中国西藏羌塘游记攻略 |
2007-07-25 blogtt.com |
详细内容: 在80年代中期,我们把目标转向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这一地区是研究古地中海东部形成演化及板块碰撞机制的关键所在,晚新生代以来这里隆起强烈、环境演变急剧,生物区系迁移融合复杂,形成独特的高原生物群落,占优势的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在全球地位独特,其山地垂直带也迥异于其它地区。 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干旱,条件十分严酷,历来研究程度很低。尽管随着年龄增长、体质下降,并承受着工作与生活条件差的困难,我们这批与青藏高原结下不解之缘的中年人,仍然满怀信心,积极争取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参加项目答辩评审的陈述彭先生极其风趣地形容这是“三五牌”的项目,就是指我们这一批50岁上下被称为“老青藏”的中年人作骨干,在海拔5000米的高山高原地区进行为期5年的考察研究。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我们终于如愿以偿,能够在年富力强的中年时期到青藏高原最恶劣的地区去考察探秘。 进入羌塘无人区 从龙木错南侧我们离开了新藏公路干线,向东行驶约50公里,来到马头河旁。河滩附近有一座用牦牛毛编织成的黑色藏式帐篷,身着长袍,腰系彩条围裙的藏族妇女正在羊群中挤奶。她们那红棕带古铜色的面颊和强壮的体魄,是高原上烈日寒风塑造的标志,显得格外健康。由于语言不通,我们没有逗留很长时间,给藏族牧民留下所需的一点药品,便继续赶路了。此后十多天,我们没有碰见牧民和帐篷,进入了北羌塘的“无人区”。 这里的高原面和湖盆多在海拔4800~5000米以上,终年寒冷干旱。隆冬季节最低气温达零下20~30℃;暖季日平均气温也仅4~6℃左右,全年都是冬季,年降水量在50~100毫米以下。地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极其简单,由垫状驼绒藜和硬叶苔草为主组成的高寒荒漠和荒漠草原植被,远不如羌塘高原南部由针茅类禾草组成的高寒草原。加上大片地域没有人畜可以饮用的淡水,或仅在雪山附近有季节性流水,长期以来只有少数藏族牧民在暖季到边缘区域放牧。 古里雅山口之行 海拔4900多米的拉竹龙营地接连三个夜晚都下了雪,但白昼的太阳又使它融化了。我们藏北分队和古生物组前往古里雅山口考察,由于地势开阔平缓,加上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帮助,只花两个多钟头便来到垭口附近的河滩地。我们匆匆用过午餐,便乘车朝古里雅山口方向行驶,随山坡上的车辙迂回攀登,行约12公里来到一平缓山顶。大家分头采集岩石和植物标本,观测记录土壤剖面。 我们正在平缓山顶上定位,寻找和确定山口的位置,地貌学家李炳元仔细对照地形和地图,发现脚下就是古里雅山口。没想到今天我们坐在汽车上,竟然不费气力就到了昆仑山上有名的古里雅山口。想想50多年前我国植物学家刘慎谔先生就只身从这海拔5600米的山口翻过昆仑山进入藏北高原。今昔对比,考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 次日上午,汽车北行不到10公里便来到古里雅平顶冰川的前缘,冰面平均坡度仅4度左右,冰川前面为高约30米的冰墙,有冰柱、冰钟乳等,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夺目。乘汽车能这样接近冰川末端是少有的,也许是今后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冰川前缘仅十余米处有第四纪末次冰期的终碛,说明当时冰川规模比现在略大一些,但也不足以说明第四纪存在着高原大冰盖的假说。 英雄地纪念碑 由于路况比较复杂,经过5天的颠簸,我们来到距新藏公路干线约500公里的腹地深处。这里海拔4700~4800米,地势平缓,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景色荒凉,野生动物也较少。有一条河靠远处雪山融水补给流经此地,流量相当可观,我们便在河边坡麓安营扎寨。队员们都打开行李,晾晒卧具和衣物,纷纷到河边盥洗、擦澡,清洁一番。测绘队于70年代在这里工作过,命名为英雄地。随队的人民画报社记者老杜指挥规划宿营地的布设,通讯班则架起天线给远在1000公里外的联络总部发出电报:“科考队胜利到达终点大本营英雄地”。 “英雄地”是测绘队命名的,他们的确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细想起来,当今世界交通发达,每年到南极洲考察研究的人也有成百上千;但到过藏北无人区腹地的却寥若晨星,充其量也不过一、二百人,我们也算得上是“英雄”了。大家商议,要为这次藏北高原无人区考察留下纪念,也许若干年后,人们可以乘直升飞机来这里旅游呢。于是从大车上搬下一条两米多长的厚木板,用烙热的铁条刻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7年8月”字样,另一面还烙上参加这次考察17名队员的名字。几个人将木板抬到营地附近的浅丘顶部竖立起来。当天外出考察的小分队归来已是黄昏,大家仍争相在这高原的纪念碑前,在这未来的“古迹”旁摄影留念。 探险不是冒险 这次我们前往藏北高原无人区腹地考察可以称为一次探险活动,因为有着较完备的地图资料和较好的通讯设备,因而决不是一种冒险。考察的目的性明确,路线也有周密设计和安排,我们和原课题组留在新藏公路主干线上工作的同事约定,一定在期限之内返回到龙木错附近的岔路口。离开拉竹龙虽然比较早,但为了避开过河陷车,沿途耽误了些时间。来到马头河边,半个月前路过的帐篷还在原处,藏族妇女正忙着给羊群挤奶,这时我们才发现已是下午时分,天色不早了。不久,天空飘着雪花,原有的车辙多被雪盖住了,车队的速度不得不减慢下来。来到主干公路上已经漆黑,在那里早已有两辆车开着大灯给我们引路。原来地质组的同事们今天一早就到这里迎接,如果再来迟,他们可能南下到日土县去了。 当晚我们在龙木错南侧湖滨扎营,连夜在风雪中支起帐篷,一直忙到下半夜。别离了多日的同事们互相畅谈了无人区内外考察经过、有趣的见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发现。次日清晨起来又忙着拆卸营地,分车和装载行李装备。因为藏北队的专业人员要南下班公湖滨的日土继续考察,而通讯班和几位驾驶员又需下山去叶城,承接新的任务。过去20多天大家一起生活、工作,成为无人区的流动居民,相互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纷纷握手告别,预祝旅途顺利,工作圆满成功。 作者简介:郑度,男,研究员。研究领域:地理学。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首席科学家。 |
转自:http://www.blogtt.com/itinerary/itine32084.html16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