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贵州天龙屯堡之一 |
[游记]游贵州天龙屯堡之一 |
2008-05-22 sina.com.cn |
今天在蔡主任的陪同下,我们在贵州进行了深度的旅游,我们到了一块神奇的地方,也是我认为在贵州最有生命力和历史意义的地方,贵州安顺的天龙屯堡。我认为这里是600年历史的定格,是贵州非常神秘的地方,也是明代历史的回放。 上午我们从贵阳乘车大约一小时,就来到这快神奇的土地。它在贵州西部,在巍峨峻峭的大山里,保存着一种距今600多年的地方民俗——屯堡(pu)文化。 下车后,蔡主任给我们找了一个当地的导游,小姑娘今年20岁,叫任敏,穿着一身海兰色的长袍,腰间佩戴黑色真丝腰带。她告诉我们她是屯堡的第22代子孙,她的祖先是从南京来的,她首先告诉我们,这里对小姑娘的称呼不叫小姐,而是叫小娘娘,对中年妇女叫大娘娘。我忽然想起,这种叫法和南京人的叫法是一样的。仔细听来,他们的语音是一样的,就是说,这里人说的是南京话。 这位小娘娘首先带我们来的了天台山,天龙屯堡外的一座寺庙。座落在天台山上,沿天台山古道拾级而上,只见山径蜿蜒、古木参天、虬龙倒悬、藤蔓交错、蔽日遮天。这里是在上得天台古道,即进入古银杏平台,此为山腰原始林带小区,浓密的混交林中但见古树参天、盘根错节、落叶如毯、野花遍地。那古树上千百条祈安求福的红带和山岩间撑着的无数香条,多少透露出人心向善、积德修好的信息! 山上的五龙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被建筑专家称誉为“石头建筑的绝唱”。现在他们也提出是世界建筑史的奇迹。五龙寺雄踞于石峰之上,它的结构分内外两部分。外部均用石块砌筑,与山岩风化造成的水平线十分接近,浑然一体,表现出粗犷的性格;内部为木质结构,精雕细琢。各栋建筑灵活巧布,形成丰富的建筑空间。 来到五龙寺,可看见“天台吟风、中月台”景观,楹联斑驳,书写“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 拾阶来到寺院,一道很古老的山门,山门两铡有石刻对联“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进入殿房,先上了三柱香,求得红布一根。再跟着楼道上旋,上到了天台山有名的大月台,站在大月台上看见刚才游过的大殿屋脊有五条蟠龙卧在其上,估计”伍龙寺“名讳可能是由此而来罢。 进入五龙寺殿院,看见明清风格合围式殿堂,严谨而工整,正面主殿居高,气宇轩昂;下殿与左右偏殿,合围成四合空间,上露蓝天下成天井;各殿堂皆和谐巧成,形成最大的利用空间,显得万分巧妙独巨匠心。观者皆为其在不大的面积上能构筑如此精巧的布局而叹为观止。走出左右偏殿,还有更奇巧的建筑在上,经主殿背后的观音殿踏上阶梯,疑已无路可走,无景可观之时,明媚的阳光引导之下,又是一登临空间,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走过百余平米的宽大经堂,来到既是地戏陈列室,又是过道的偏室后,拾级几许,宽大明亮的观景台赫然出现于眼前。经堂、偏室和观景台,皆是随山就势、因地制宜巧用空间的大手笔之作,站在低于主殿三重飞檐而又是五龙寺的最高点,心境立时开朗,迎着和煦阳光与清风,四顾皆矮于脚面的重峦叠嶂。脚下生风,真有上接天露,下踏烟云之感! 据传天台山祖师吴凤和尚系吴三桂之叔父。明末清初,吴三桂去云南途中路过平坝,曾在天台山小住。当时,吴三桂将佩身宝剑和官服各一件,赠给寺僧以作纪念。今宝剑、官服尚存。山上石雕楹联多对、历代游人络绎不绝,被称为“黔南第一山”。天台山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ce5a3010005qd.html37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