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安顺风情上篇 |
[游记]安顺风情上篇 |
2008-06-27 sina.com.cn |
贵州札记 四 安顺风情上篇 本篇主要记述我在黄果树景区的旅行与采风,因黄果树瀑布风景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所辖的镇宁、关岭两县境内北盘江支流、打帮河上游的白水河和坝陵河上,而这里的景区不但有举世闻名的黄果树大瀑布,还有龙宫景区、天星桥景区、陡坡塘景区等,所以我把这篇游记名为安顺风情,对于大多数只知黄果树,不知安顺,不知镇宁、关岭的游客来说题目可能有点陌生,甚至会不知道我要说什么。 安顺地处黔中腹地,是贵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区域,战略地位重要,被称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商业之盛,甲于全省”。近代,是贵州中西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古代黔中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就在这里。普定穿洞位于安顺以北26公里的普定县城郊,山洞两头穿透故称穿洞,为距今16000多年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遗址,被史学界誉为“亚洲文明之灯”,出土文物之多居全国之冠,震惊考古学界。离穿洞不到一公里的白岩石脚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为距今1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址,两处遗址均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和极高的学术地位,它为研究我国西南原始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安顺的著名历史文化和山水景区有黄果树国家级风景区、龙宫国家级风景区、天星桥景区、旋塘景区、普定梭筛风景区、镇宁犀牛洞、夜郎湖、白马水库、关岭关索岭、“千古之谜”红崖天书、马岩壁画、花江峡谷、平坝天台山、安顺文庙、华严洞南郊摩崖、王若飞烈士故居、穿洞旧石器遗址、安顺屯堡(明代朱元璋远征滇黔屯垦戍边所形成)等。屯堡是明代耕战经济在贵州的历史遗存,它所演绎的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明代古风,江淮余韵”。著名的代表有天龙镇、云峰八寨(云山屯、本寨等)。在这里可以看到六百多年前明代汉族的文明遗风。 为了方便旅行,我预订了贵阳国旅的散团,早上我们早早就从贵阳出发,带队的导游是一位青年小伙子,姓陈。路上他例行地介绍了自己,也介绍了我们这次旅行的安排,小陈忠厚而阳光,聪明而诚实,对他有了好的印象。 龙宫与迷塘 车子在安顺城内绕了一个圈子,边走小陈边给我们介绍安顺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等,随后调头直奔城南二十多公里的龙宫景区。 龙宫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区西南二十七公里,距黄果树瀑布三十多公里,属安顺县马头乡龙潭村。龙宫1980年发现,以暗湖溶洞称奇,泛舟湖上,可作洞中游。我们的车子停在龙宫外面的一个开阔地处,然后在小陈的引导下沿着婉蜒的小道攀岩而上,在山半腰又向下来到龙宫入口处等候乘船进入洞中。 船很多,每船可乘坐十人,并有一位导游引领,一位船工策划。龙宫全长三千多米,由暗河连接五组溶洞组成。称为“五进龙宫”。一进龙宫由宫门到蚌壳岩,二进龙宫由蚌壳岩到花鱼塘,三进龙宫由花鱼塘到青鱼洞,四进龙宫由青鱼洞到枫树洞,五进龙宫由旋塘经观音洞到小菜花湖。暗河水最深处二十八米,最宽处三十多米,最窄处只能容一小船出入。 龙宫入口处的平湖 洞内风光 天池窗洞飞瀑 龙宫前是一开阔深潭,名“天池”,又名“龙潭”,系高山小湖泊,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湖水澄碧,水深四十三米。池边崖石壁立,为古树藤萝覆盖。进入宫门,迎面是“群龙迎客”,青黝的洞顶垂下十数条钟乳石,张牙舞瓜,酷似龙形。暗河水平稳凝重,幽深莫测,水港曲折迷离,然水温平常,并不激凉。 龙宫与一般溶洞不同,它浸在一泓碧水中。泛舟穿行溶洞间,宛如荡舟“龙王水晶宫”。 龙宫外的景点有龙门瀑布、蚌岩飞燕、花鱼桃源、云山石林、卧龙池、坝上桥等。龙门瀑布在龙宫宫门近旁,是由天池水通过洞窗直泻而下形成。瀑布宽约二十五米,高达三十四米。瀑声如雪崩雷鸣,宽度和高度为洞中瀑布所罕见。当地称此景为“白龙出巢”。天池后山上建有石林公园。龙宫飞瀑前有一些打扮成少数民族的小姑娘招揽游客照相,合影一次十元,不管不顾地缠着照相,长相又多丑陋,因之非常讨厌。 旋塘在我们停车的地方,“四进龙宫”的清水洞附近,系一水塘名,并以此作寨名。旋塘直径一百二十米,一个足球场大小,塘水常年旋转不停,从塘边旋转到塘的中心。旋转不停的原因,是塘的中心有一消水坑,流水急速下潜,形成奇特景观。我站在水塘的边上,仔细观察着水的动向,似乎感觉到水是顺时针旋转着的,但并不是很明显,比如有些游客并不认可。但这里的风景很是可人,古老的寨子,秀丽的山峦,山、水、寨子映衬如画。 古老的石片房子 离开这里后,我们去了另一个溶洞,这就是观音洞。我想是近年开发旅游,人们在洞内造了观音,观音洞前面聚集了许多的老乡,他们手里拿着香烛,不停地向人们兜售,事先小陈向大家做过交待,在这里一般不要买东西,比如香烛,观音洞那里提供免费香烛,供我们上香礼敬,所以那些衣襟褪旧、神色漠然的老乡们的生意并不好。 观音洞 无限风光天星桥 在去天星桥景区的路上我们看见七八个穿着宽袖衣服头包黑白巾帕的妇女,导游小陈要大家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大家兴趣盎然,七嘴八舌纷纷猜测,我是不猜的。因为我知道单是苗族,根据服饰、习惯、居住地等区分就有高山苗、短裙苗、长角苗、红庙、花苗、蓝庙等许多种,再说还有土家族、布依族等,在我们看来都是难以辨认的少数民族。尽管如此,小陈的话还是让家大吃一惊,他说,这是汉族,他们穿得是凤阳汉装,他们是600年前来的汉族移民,今天称之为屯堡人。屯堡,就是朱元璋600年前撒下的棋子。 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历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初定江山的朱元璋顺应时势,内修政治,加强建设,逐渐为中原地区老百姓营造了安定的生活环境。明洪武四年至十四年(公元1371—1381年),威名远扬的明军相继收服四川、贵阳等地方势力,面对盘踞在云南的元梁王把匝瓦尔密,朱元璋采取了派使者劝降的策略,希望其放弃对抗,向明投降。然而把匝瓦尔密并没有理会这位出身贫贱的新君主,采取了对抗的政策。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精心挑选了三位大将——主师傅友德,左将军蓝玉、右将军沐英率三十万大军分两路出征云南。 30万明军以不过百天的闪电速度将梁王部队一举摧毁,翌年,作为地方最高指挥机关的贵州都指挥使司和云南都指挥使司建立。然而,如何使云南长治久安?朱元璋认为,必须在此地建立固定的中央王朝势力,才可以长期震慑云南诸夷蛮,否则西南再次叛乱的隐患将时时困扰。于是他决定,将足够强大的军队留在云贵高原,威慑四方。帝国当局还派员开筑宽10丈,以60里为一驿的道路,把云贵川三地的交通连接起来,并在要害地区为屯兵驻守,建立卫所。这个决定由此改变了数十万人的命运。洪武十五年(1382年),来自江淮的征南大军沿着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按照明军的编制,就地驻扎下来。 昔日人烟稀少的贵州山地,瞬间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军营。此外,明帝国还在贵州境内沿各驿道设置了69驿,28站,派驻现役军人戍守。曾经在这片高原上威武作战的将士们开始拿起锄头,开垦土地,“三分操备七分种”。从此,十余万人的将士加入到了垦荒的行列。这种屯田制度称为“军屯”。时光流逝,朝代更迭,昔日军人渐渐变成了地道的农民,从前的军营也变成了一个个村寨。 朱元璋继“军屯”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移民政策——“民屯”和“商屯”。为“永固江山”,也为了恢复战后国家的经济活力,朱元璋开始鼓励百姓移民异乡,开垦荒地。移民采取“就宽乡”的方式,即由经济较发达的地方移到经济滞后的地方,由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区向地广人稀的地区迁徙。他将江南一带无土地可耕的贫民、无业游民、犯罪的富户尽数迁入滇黔屯田,由政府按规定分发给土地、种子和家具,种出的谷物除上缴政府的税粮以外,剩下的由屯田移民自己分配。为了再扩大军队的给养来源,加快商品流通,特别是食盐贸易,朝廷又鼓励商人参加屯田,商人自己募人开荒种植,用所得到谷物向政府换取“官盐”用于经营。朱元璋命令所有屯田军民加强团结,抵御控制当地少数民族土司势力,保证政令畅通,加强中央集权制。屯田移民“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很强的寨子“屯堡”里。偏远的贵州就这样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集团移民。上百万的汉族移民伴随着军事胜利和先进文明一下子冲进了尚处半原始状态的贵州,改变了西南“夷多汉少”的局面,汉族的比例第一次超过了其他民族,成为贵州人口的主体。 历经朝代更替,这些人或由军转民或世代定居,成为今天的屯堡人,保留着独特的600年前的汉族文化。 屯堡人 屯堡文化碑记 中午,我们在小陈的安排下吃了午餐,午餐是在一家定点饭店,我对于饭菜的质量是满意的,八个人坐满一桌,店主似乎并不计较多一人少一人,八菜一汤,主食不计量,菜是北方的口味,这让我想起在军事院校时的笑话,因吃不惯南方口味和那粗糙的大米,北方的学员隔一些时日就要装作有病的样子,有病就有病号饭吃,而学院的病号饭就是面条!呵呵…在这个店里我狠狠地吃了个饱,我说了,菜的口味清淡、没有辣椒、麻椒之类,而我看见几位贵州客人很是不满意的,而且吃得也很少。 饭后我们进入天星桥景区。天星桥景区简直就是一个人间的神仙世界,是一个天然雕塑的盆景园林,“风刀水剑刻就万倾盆景,根笔藤墨绘制千古绝画”,这幅对联淋漓尽致地概括了天星桥景区的神韵。这里有三个接连的片区,即天星盆景区、天星洞景区、水上石林区。就其景物而言,可以分为石景、水景、树景、洞景,实际上是无法截然区分的,因为它们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而且这种融合不仅仅是形体的融合,而且是灵性的融合,可叹这灵性不知是何人赋予,也不知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读得懂它。这里的山有山的灵性,水有水有灵性,树有树的灵性,石有石灵性,只要你也有了这灵性,你就可以懂得它,你就可以和它对话,和它沟通和它默契。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99d2601000avw.html25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