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乌江河畔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乘船从沿河县城顺江而下。一个多小时后,一个依山傍水、四周长满楠竹的古寨映处眼帘。鲤鱼池到了。 船停靠处是一个泥沙堆积的小山堡,堡上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远望去整个儿像个盆景。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乌江边上,看到这样一片林子,让人领悟到一种生命的力量。林子的树叫水狮子,江边生长,有很强的固地作用,一般长不大,城里人常将它作为盆景来栽培。但这里的水狮子有大碗口那么粗,当地村民说,长成这么大,至少有千年的历史。 从江边仰望,寨子是一排排土家吊脚木楼,规模宏大,年代久远。吊脚楼有正房和厢房,正房是一层三间,居正中,厢房一般都是两层,居正房两侧,中间形成一个院坝。正房的窗户是木雕的窗花,做工精细,上面的内容多为犀牛望月、野鹿含花、喜鹊闹春、鲤鱼跳龙门等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好几幢吊脚楼建于清代,有上百年的历史,通过窗花可以解读出当时江边土家村民的生产生活情景。现在村民仍然保留着过去的一些习俗,留有古时的灶台、家具、火铺等,取水运肥用的是背桶,中老年妇女喜包白色头帕,小孩戴狗耳帽等。如有客人到,村民会在堂屋或院里摆上一壶老鹰茶,献上几曲打馏子,用唢呐、锣、钹为你合奏一、二百个曲子,声音时而欢快激越,时而婉转流畅,让你流连忘返。 不知是城里的饭菜吃腻了,还是看到青山绿水后平添了几分食欲,在鲤鱼池的这餐饭吃得很香。印象最深的是全羊肉、浑浆豆腐、腊猪脚炖苕粉、糍粑、糊辣椒。浑浆豆腐是不加石膏,也不加酸水点出的豆腐,洁白细嫩,清淡爽口。腊猪脚炖苕粉,是用柴火熏的猪脚与红苕粉丝、红苕块一起炖,味道十分鲜美。打糍粑,过去一般是过节才有,但现在游客多了,村民们经常打,现打现吃。糍粑蘸豆面,香喷喷的那种感觉让你一生难忘。 从寨子返回到江边,半山腰有一座古墓,碑板上刻有文字,两根碑柱上似乎没有刻字,但却能够清楚地看到碑文,像是从岩石里映出来一样,若隐若现,却无人认得。当地群众说,这是神仙写的碑文。传说刻碑时,石匠刚把两根碑柱磨平,就到了午饭时间。吃罢午饭,突然发现两根碑柱上出现了碑文,字体似篆非篆,擦之不去。是不是岩石打磨后产生的奇观,只有等专家解读了。 这是一次红色之旅,我们正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去追寻逝去的岁月,感怀那段壮烈的历史。 这是一个初秋的季节,乘坐的汽车驶出习水县城向西,在崇山峻岭中盘绕奔驰,车窗外重峦叠嶂,峰接云倪。翻过了习赤公路海拔最高的三元顶,顺着一条蜿蜒的小河,在细雨中,走近了这块红色的土地———土城镇。 这座位于黔北赤水河中游河畔的千年古镇,距离习水县城29公里。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为完成“进军川南,北渡长江”的战略计划,在土城青杠坡进行了一场阻击战,这场战斗空前激烈,红军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抗敌,但由于情报有误,敌我力量悬殊,中央红军被迫撤出战斗,在土城渡口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我们首先直奔青杠坡战斗遗址。从土城到青杠坡约5公里,全是山区小路,路面坑坑洼洼,坡陡、弯急,这是红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在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的石阶前,大家迈着沉重的脚步,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肃立碑前,向红军烈士敬献花圈,久久的默哀,凭吊英灵,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我缓缓地绕碑一周,碑文记录了当年红军的战斗简况。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这是一个个烈士的忠魂。我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瞰视对面的白马山、侧面的连峰山、屋基坝,这是当年敌我双方争夺的主要阵地,昔日的枪炮声、厮杀声似乎又在耳畔回荡,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再度映入眼帘。在一片云气氤氲的场景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伟人———朱德总司令站在白马山指挥千军万马战犹酣,看到了彭德怀元帅身先士卒冲上战场与敌人展开血肉之搏,看到了陈赓大将亲率干部团赤膊上阵,看到了红军战士血洒青杠坡的悲壮… 这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序曲,是中国革命辉煌的里程碑。 小路,蜿蜒;思绪,万千。谁说青杠坡在这秋雨朦胧的早晨,寒嗖嗖的,没有松柏簇拥,没有鲜花盛开,只有天气阴沉,沥沥秋雨。不,青杠坡壮烈美丽,它不仅壮烈在过去的岁月,它也美在今天的秋风萧瑟之中。 车跨过赤水河,缓缓地停在土城大桥头,土城渡口纪念碑耸立在火星山麓,巍然屹立,这是一座壮美的碑亭,它记录着中国革命的战争风云,目睹着古老赤水河的风雨沧桑。 冒雨拾级而上,赤水河对岸的土城镇在雾霭中依稀可见,似千年巨人,青幽古朴。俯瞰脚下汩汩流逝的赤水河,我的心绪随着这逶迤的河水飘然而去…… 忽然,我听到一阵嘹亮的号角,雄壮,激昂。恰似波涛起伏的汹涌,一波溢过一波,一浪高过一浪。这是从何处传来的号角?细细倾听,四周除沥沥秋雨,一片幽静安详。 是幻觉吗? 啊!我看到了在碑文上,毛泽东《七律·长征》诗,刚劲挺拔,气势磅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中国革命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足迹,共和国的十大元帅就有七位曾经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十位大将就有四位在青杠坡战斗中诞生…… 土城,你是一座历史的丰碑,长征精神,似奔腾不息的赤水河,永远激励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