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龙"行虎山游记游记 |
[游记]"龙"行虎山游记游记 |
2007-07-19 bokee.com |
“龙”行虎山 □王义东 带着长途跋涉的行色,我,一个怀有希冀的旅人走来了。在这清风徐来的午后,我能看到些什么?是一个王朝逐渐暗淡的背影,还是这近山远水所隐含的昔日的文治武功? 虎山长城,你又能告诉我什么呢? 塞外的风,顽童一般拨弄着天光云影,我在风中静心体味,体味着一座山的本真和岁月的沉淀。 虎山原名马耳山,因为两个并排高耸的山峰,好像两只竖立的虎耳,所以也叫做虎耳山。岁月更迭,到了清代,就逐渐演化成了今日的名字--------虎山,它是早年安东(辽宁省丹东市的原名)八大名景之一。 虎山,面积约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米。南起鸭绿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古城义州隔江相望;地势险要,为关隘重地。虎山南距丹东市区12公里。山下滨江路与201国道相连。 虎山,不仅“卧虎”,还藏了一条“龙”。这条龙,就是虎山长城。唐人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虎山,到没有什么神仙故事,但卧得住“虎”,藏得住“龙”,自然也就少不了灵气,来自广阔而舒展的田野和不远处那座美丽而多情的城市;也来自温柔而多情的鸭绿江水,这条一直流淌在“雄赳赳,气昂昂……”的旋律中的雄壮的大江,一流入丹东境内却变得安恬、温顺,波平如镜。 虎山的灵气,更来自于古老而厚重的长城。“龙”的历史,“龙”的文化,“龙”的故事,为虎山增添了几分凝重。 多少年来,历史界和考古界一直为寻找万里长城的起点而不懈努力探索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最终撩开了她那半遮班掩的面纱:闻名于世的明代万里长城最东端不是山海关,不是“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的老龙头,而是辽宁丹东这个叫虎山的地方! 上溯到明代,长城总是从坚守到残破,从残破再到重修。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也叫“辽东边墙”,是为了防御北方的鞑靼、瓦剌和女真人入侵中原而修建的。明成化五年(1469年),成化皇帝命令辽东总兵韩斌连接辽河流域边墙,继续修建辽东边墙的东段。此后,从抚顺到鸭绿江一线不段修建城堡,东州、爱阳一线的长城也一直向东延伸,后来的成化十五年(1479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都有补修山海关至开原、爱阳、开元至鸭绿江边墙的记录。 虎山脚下的一眼古井,是不可不提的。相传这眼古井是当年修建长城的民工和守备将士吃水用的。这种说法,使古井有了历史的深度。井水早已干枯,但却淘洗着虎山长城悠久的历史和不老的情……明万历年间,在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所著《艾儒略万国图》中,也记载了这一史实。 一路峰堠相望,一路夯土运石,古长城一路走到了最东端------虎山。 塞外的风,变得有几分慵懒了,在山间徘徊,在树梢缠足,脚步有些起伏不定。等上城墙,远眺依山就势蜿蜒北去的巨龙,透过500余年的风雨飘萍,我仍然可以强烈的感觉到,那段已经沉淀于历史深处的王朝的霸气和文治武功。 威仪关隘,慨然城台,绵延城墙,兀立着的寂寥烽火台。从公元前七世纪开始修建的古长城,一砖一砖堆积着千年风尘。抗敌御侮时,它是悲壮的号角;盛世华年,它深情款款地穿山越岭,诗一般万里横陈。 登临虎山长城,仿佛翻开了沧桑的历史长卷;从刀枪箭戟的寒光中,从枪炮弹火的硝烟里,看到这道长城累累伤痕。 |
转自:http://mingyunsuifeng.bokee.com/viewdiary.16664261.html35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