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昌)、龙(虎山)、井(岗山)行-驴友游记,游记,游记搜索,. |
[游记]南(昌)、龙(虎山)、井(岗山)行-驴友游记,游记,游记搜索,. |
2007-09-18 luker.cn |
水席。当年红军有首歌谣: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当干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 ….。许多游人都是闻此而来品尝,我们也不例外。菜食以素为主,均为当地的蔬菜及土特产,如野菜、南瓜、苦菜、红皮菜、萝卜、香菇、竹笋、玉兰片等。当时红军以这些为主食是艰苦,但按现在的观点看,全是绿色食品,属于美味佳肴。饭后即去黄洋界哨口,距茨坪北17公里,是井岗山北侧的天然屏障。这里海拔1343米,是著名的红军五大哨口之一。山顶上有当年红军挖的不到十米长战壕遗迹,现被铁索围起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哨口上现在一石墩上放有一门小钢炮,炮口面向山下。1928年秋,国民党军队趁我主力红军外出,向井岗山发起进攻。我留守部队奋力抗击,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特别是小钢炮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仅3发炮弹,其中两发因受潮未打响,第三发在敌群中爆炸,敌军误认为我主力红军已返回,晚上悄悄撤退了。毛泽东回山得知后,诗兴大发,写下了<<西江月.井岗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重,我自岿然不动。早以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歌颂了这次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黄洋哨口视野宽阔,山下的树林、房舍、田地、道路尽收眼底,一条羊肠小道穿山林,绕悬崖而上,陡峭险峻,令人望而生畏,是个易守难攻的险地。这条小路就是当年朱毛率领红军从山下挑粮食上山的小路(由于山山田少地脊,所产粮食不够吃,红军必须从山下找粮挑上山来解决口粮问题)。关于红军挑粮上山,还有一段美谈。红军战士怕朱军长(已年过40岁)累坏了,将他挑粮的扁担藏起来,朱德发觉后,就在扁担上用毛笔写了朱德的扁担几个字,提醒别人不要拿他的扁担。体现了红军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这段故事被传为佳话,曾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课名就叫《朱德的扁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至今不忘。山顶上还立有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碑的两面分别为毛手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西江月.井岗山>>。还有大理石屏风上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镏金大字,游人在此留影的很多。 游览大井。井岗山有大小五井(即五个小山村),因它们都是四周群山环抱,惟中间一块小盆地地形似井状故而得名。大井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山间盆地,当年是工农红军和毛、朱、彭(德怀)、陈(毅)等在井岗山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现在复原了他们当年工作和生活过的房屋,供游人赡仰。很平常的几座连在一起的土墙平房,没啥实物,只在各个房间门口标明曾谁在这里工作或居住过。 游览水口风景区,全部为自然风光。在入口附近,有不少卖工艺品的小摊,其中有卖纪念币的,我选了一板,十五个一元的,70元,恐不是真货。步行在山间小路上,路的一边是小溪,两边巍峨的石山,奇形怪状,神女峰、猴子峰、狼牙山、鹰爪岩、三猫戏蛙、金鸡报警、石门奇观、坐狮观天等景观争奇竞秀,峰间白云缭绕,青烟袅袅,清泉长流,小径两旁绿荫如盖,奇花异树,多姿多彩。溪水在一块石门似的绝壁上形成大瀑布,瀑布前面因有两块平整别致的石头坚立在峡谷中,像两堵铜墙铁壁,把住了瀑布出口处,故称“水口”。前几天下了大雨,河里水势较大,多远就能听见瀑布的轰鸣声,小径从瀑布前面的潭边经过,衣服被飞溅的水珠淋个大半湿。前行不远即到井岗湖(栏断河流形成的水库),湖面近7平方公里,坐机动船游湖,湖的四周风光秀丽,湖光山色,山林倒映,幽美至极。湖南面是我国10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的实景一井岗山主峰五指峰。从另一端大坝附近上岸,到“红太阳”处参观,实际上是销售毛泽东纪念品的地方,有多种像章、书籍、音响资料,主要目的是叫大家购物。 晚上住茨坪国脉宾馆(江西省邮政井岗山培训中心),三星级,条件不错,可一人包干伍元话费国内长途不限时拨打。附近就是邮政局,交明信片方便。茨坪为井岗山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景区,是一座风姿独秀的公园式小山城,为原井岗山市市委、市府所在地<市委、市府现已迁到交通方便,易于发展工业经济的铁路沿线去了>。山上基本上没什么工厂,以旅游观光为主。这里革命旧址遍布,有一个人工湖,湖光山水互映,万木葱笼,洁静清新。茨坪中心景区,主要包括革命旧居群、革命烈士陵园、挹翠湖、井岗山博物馆、兰桂坪、五马朝天等景点十余处。 茨坪的晚上很热闹,白天散落在各景点的游客晚上都回到城里闲逛、购物。城中心有一名叫“天街”的大市场,全是卖工艺品和井岗山特产如茶叶、果脯、水果、干菌、竹笋、木竹制品等,琳琅满目。还有就是饭馆,各种小吃热气腾腾。晚上游人很多,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游人都要在这里选购一些工艺品或土特产,带回家自用或分赠亲友。在井岗山宾馆每晚演出大型歌舞《岁月.井岗》,100元/人。 23日上午,游览市区几个景点。1、北山陵园。由纪念堂、碑林、雕塑园、纪念碑四部分组成。纪念堂前厅摆放有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送的花圈,大厅陈放着近万名革命烈士的名册,四壁上携刻有革命烈士名单,左右两厅陈列着烈士们的遗像及生平简介。碑林沿山而上,有170余幅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名人歌颂井岗山的诗词及题辞。山脊上的雕塑园由青铜、汉白玉、花岗石合成的十九个参加过井岗山斗争的领导人塑像及生平介绍,他们坐如凝思、立若远望、骑似疾驰、蹲如临战,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其中一部分人已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牺牲,如王佐、袁文才、滕代远、伍若兰、张子清等。山顶上的纪念碑为抽象造形,用几根长短不一的铜管组成,既象一个火炬,又象一个山字。纪念碑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多远就能看到,十分注目。2、井岗山革命博物馆。二层楼房,展出面积2000多平方米,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厅,着重介绍了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的改治形势,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及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概况。第二部分是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展示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过程。第三部分是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展示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第四部分是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恢复时期,反映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为农村包围城市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五部分是坚持井岗山的斗争。馆内展示了当年井岗山斗争时期留下的大量珍贵的革命史料和文物,还有毛泽东、朱德重上井岗山的大量珍贵照片和题词、手稿等。采用实景室、雕塑、模型、图片、照片等形式,还运用了灯箱、电视、电动沙盘、幻灯等,采用声、光、电现代化手段,向人们进行生动、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二楼还有一个60余座位的小电影厅,每天循环放映62年朱德、65年毛泽东重上井岗山的纪录片,每场约半小时。毛65年重上井岗山,那时是豪情万丈,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岗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字里行间,隐约可见毛已在策划“文革”之事了。3、毛主席旧居。有五六幢平房,毛、朱、彭(德怀)、陈(毅)都在此居住过。这里还是当年井岗山前敌委员会及军械处、公卖处、红军被服厂、教导队、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和红四军军部等所在地。房里有一些摆设,但不多,而且跟其它地方的住地一样,全是解放后在其遗址上按原状修复重建的。没什么看头,仅作了解那一段历史而已。 被导游拉去看什么茶艺表演、品茶,实际上是去购物,没一点意思。还有一些景点因时间关系没有去,午饭后往回走,赶回南昌学校时已傍晚了。 24日中午的飞机,我没有直接回成都,而是改走重庆,回老家去看望了一下,于26日坐汽车返回绵阳。 注:05年6月,我利用去南昌学习的机会,重游了一遍南昌。上次到南昌,我只呆了半天,匆匆而过,仅看了藤王阁和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这次算是好好浏览了一下市容。特别是能到龙虎山和井岗山一游,使人赏心悦目,既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受到一次革命传统教育,难得
|
转自:http://www.luker.cn/Youji/viewyouji.asp?ID=5510&ArticlePage=242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