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虎山长城

[游记]虎山长城

2008-05-22    sina.com.cn

虎山是突起于鸭绿江与爱江交汇处的一座孤山。在明清的时候称作虎耳山,到了近代称作虎山。虎山整个山体形如一只卧虎,而两座形状相似、海拔相近的主峰恰似虎头上的双耳,所以又称“虎耳双峰”。虎山因山势险要且阻断东西交通,南控鸭绿江水路,所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的必争之地。
我们虎山长城就是因虎山而得名。虎山长城是明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它也称作辽东边墙。它是为了防止建州女真人的侵扰,保护东北边地的安全而修建的。虎山长城建于明成化五年也就是公元1469年,是由当时的辽东镇副总兵韩斌督建的。虎山长城的军事设施,主要包括长城墙体、墙台、敌台、马面、烽火台、护城河、拦马墙等,这些设施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防御体系。
虎山长城修筑的背景:公元1450年明英宗被瓦刺俘虏。居住在桓仁一带的女真人李满柱、黄山不断进入凤凰城、爱阳一带抢掠。1467年明廷派出以总兵赵辅为帅,率兵五万,对建州女真人进行围剿,李满柱战死。明廷为了永久地解决建州女真人抢掠的问题,便于1469开始虎山长城的修筑。
虎山长城湮灭的原因:虎山长城自1469年修筑以后的数百年间,辽东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后经萨尔浒之战,明廷在辽东的统治越来越无力。辽东总兵李成梁下令放弃宽甸六堡,又强迁宽甸境内64000余人离境,鸭绿江一带日渐荒芜。在鸭绿江陷入女真人之手后,抗金英雄毛文龙曾一度攻陷九连城。努尔哈赤便对鸭绿江沿岸进行了血洗政策。就这样,辽东成为战争废墟,辽东境内的长城也全被毁掉了。后来满清进关建立政权后,将鸭绿江至图门江划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加以保护。作为抵御女真人抢掠见证的长城就更没有存在的理由了。虎山长城就这样人为的消失了几百年。
根据明史记载:明长城东起鸭绿,西至嘉峪。但由于历史原因明代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却长时间湮灭无闻,它的具体位置,一直没有确定下来。建国后,各级文物工作者一直在寻找这个“东起鸭绿” 的长城东端起点。20世纪80年代初,丹东市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中发现虎山南北有连绵不断的长城墙体和墙基,初步提出“万里长城绵延丹东”的论点。后来由辽宁省、丹东市文物考古专家组成的联合长城考察组,考察了十几处有关地点,再经过国家、省著名文物、考古、古建筑专家们的论证,终于确定了明代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在虎山的准确位置。为了保护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这一重要历史遗迹,于是在九二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始了虎山长城的修复,后经2001年的二期工程,虎山长城共修复了1200延长米,过街城楼、敌楼、战台、马面12座及烽火台一座。并修复了长城起点标志邦山台。
过街城楼:过街城楼楼高23﹒6米,共五层,其中主体三层,上面两层称为箭楼。
马道:马道宽四米,马道东面的墙叫做垛口墙。垛口的边缘都是45°角的"v"字型,这样既缩小了垛口的宽度,又增大了视野范围和射击范围。每个垛口中间的青砖上都有直径约6~8公分的圆孔,它平时是用来插战旗的,战时用来固定火炮。马道西面的墙叫女儿墙,高约一米,墙上有通风孔。
擂石孔:垛口墙和掩墙之间的圆拱形孔洞,高约30至35公分,宽30公分,上面用花岗岩石材加工成圆拱形,下面以青砖为支脚,外部平齐,外下砖呈斜角形流口,高出马道地面约10公分。此擂石孔是用来投入擂石或施放火铳。
瞭望孔:是长城守军观察进攻之敌的主要窗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设在垛口墙下面方形,内外均为漏斗状,其间距为40至80公分不等;一种是设在墙上瞭望孔,用特制的砖,砌成尖拱龛形,孔高18公分,宽20公分。
隐墙:也称之为战墙,是建立在敌楼两侧马道上的掩体。在长城攻防战中,一旦敌方攻上长城,长城上的敌楼就成为保卫长城最后的堡垒。为了加强敌楼自我防守能力,便在敌楼两侧长城马道上修筑一道道阶梯墙,使进攻之敌即要防备来自敌楼从天而降的箭雨,又要小心从隐墙里面刺出的长茅。隐墙的设立,极大提高长城的防御能力。

敌楼:明代以前,敌楼大多为实心的台子,在隆庆三年,戚继光主蓟州軍务后,提出修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空心敌楼。敌楼由基座、中室和顶上哨房三部分构成。基座与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进五尺有余,没有门窗。中室中间空豁,四面有箭窗,用以瞭敌御敌,楼内储存武器、粮草。在中层一般置有梯道以通顶层,顶层中间建有瞭望哨所(建有瞭望哨所的叫作铺房敌楼,它主要是用以瞭望、将领指挥、将士休息的地方。没建有瞭望哨所的叫作空心敌楼),房外为平台,四面围有砖墙,砌有垛口。敌楼可以使士卒免受夏天烈日蒸烤,雨淋之苦,冬季可免受冰雪之寒。同时保证了弹药安全。在防御中,又可居高临下,从容攻击敌人。
马面:也叫战台,是跨城墙而建的,凸出城墙的方形墙体。马面与城墙顶面齐平,只是在墙体立面上呈凸字形凸出。这种建筑,可以极大提高长城的防御能力。因为最早的长城主体,只是一道高高的直墙,墙上迎敌面留有观察和杀敌的垛口,但当敌人攻入墙根时,就进入了守城士卒观察敌情的盲区。如果士卒探头寻敌,就会遭到敌方弓箭的射杀,如不探头察敌,又不知进攻之敌是在拆墙还是架梯攻城。后来筑城将士根据马匹在草原上奔驰而又不被茅草刺伤眼睛的研究,发现马眼生长在马脑袋的上方的两侧,马前脸冲开草而侧面无伤。便按马的面部生理特征修筑凸出墙体的墩台,取名马面。有了马面,将士们就可以从凸出的墙体的侧面垛口中,直接观察到敌人的行动,并可以从侧面攻击,形成两面夹击,三面进攻的立体防御工事,极大地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和主动进攻敌人的能力。
烽火台:又称烽燧、墩台、烽堠、狼烟墩,是建筑在长城内外用于了望报警的圆形或方形建筑。烽火台的建筑形式为独立的高台状,大多为砖石结构,内充黄土,平原则多为黄土夯筑。有的烽火台基制与敌台相同,下部以石为基,留门。上部以砖为台体,中空,周设箭窗,台顶可以举烽火。烽火台备有流火绳、举烽烟用。还配有旗、鼓、弩、炮石、垒木、水瓮、干粮、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羊粪等,每烽六人、五人值班,一人传递文书符牒。烽火台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预警系统和信息系统,烽火台传递军情方式,各朝代都有详细科学的规定。烽火台建筑选址是在长城两侧高地之上。
朝鲜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人们习惯叫做鲜族。总人口(7000)多万,国土面积是22.2万平方公里。它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三面环海的国家,自古以“朝日鲜明之国”驰名于世。
我们前面所看到的这个岛叫做于赤岛,是由鸭绿江冲积而成的,岛上人口( )人以玉米为主食,菜食以咸菜为主。现在因为经济问题,确切的说是因为制度问题,连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他们的生活很贫困,相当于我们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水平,现在呢还是平均主义,集体生活。在这个岛上有学校、医院,在朝鲜上学和看病都是不花钱的因为他们实行的是共产主义。这个岛上共有五个生产大队。映山红是朝鲜的国花。因为他们最喜欢的颜色是粉色,他们的民族服装多以粉红色为主。在这个岛上的驻军大概有一百二十多人。根据清史上记载当初慈禧太后为了建造圆名园,挪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李鸿章又为了军费偷偷的将这个岛卖给了朝鲜。朝鲜行政划分分为道、州、郡、里、洞。在丹东对面的就是平安北道。在我们对面的就是义州郡。这个岛就叫做龙源里

古城漫步
在战国时期,中原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他们各为一方霸主。公元前688年,楚国为了防止更加强大的齐国入侵,便在其北方的边境(今河南省境内)率先修筑了800公里长城。楚长城称方城,最早见于《春秋左氏传》。后来其他各国也竟相效仿,神州大地被人为地分割开来,封闭起来。战国中后期,秦、赵、燕为了防御匈奴、东胡,分别在北方修筑了长城。公元前331—279年,燕国大将秦开,把燕长城从河南的大滩一带,东经围场、赤峰进入阜新、法库、开原,跨辽河,经新宾,第一次进入宽甸,使祖国东陲丹东被长城的历史绳索紧紧与中原拴在了一起,开始了历史新的历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维护中原地区免遭北方匈奴骑兵的侵扰,他下令大规模修筑长城。在大将蒙恬指挥下,率领三十万将士、历时十余年用生命写就了世界上最宏大的篇章。将秦、赵、燕三国长城扩建并连成一线,形成万里长城。铸就了防御和进攻的格局,打开了正义与掠夺之间历史大剧的序幕。开启了坚忍与残暴较量的时间长河的闸门。
到了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0年称帝登基以后,第二年就下令修筑长城。汉长城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它东起辽东,西至新疆,其长度近二万华里。时至今日,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和甘肃河西地区仍有汉长城的大量遗存。
明长城是我国继秦长城、汉长城之后的又一条跨度超万里的长城。据《明史》记载它东起鸭绿,西至嘉峪。全长共12760里。明朝将长城整个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史称九镇,又称九边墙。明长城是我国现存较完整的长城。目前有三分之一完全毁坏,有三分之一损毁严重,有三分之一保存较好。
辽东明长城西起山海关铁场堡,北到开原镇北堡,南到鸭绿江畔虎山邦山台,全长共960里。据统计共有边堡九十四座,敌台1333座,驻军95369人。
长城建筑篇
敌楼:也叫空心敌台。筑于城墙之上或城墙内侧,可以屯住守城士卒的建筑物。明代以前,敌楼大多为木制,戚继光主蓟镇軍务后,开始建砖结构敌楼。敌楼由基座、中室和顶上哨房三部分构成。基座与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进五尺有余,没有门窗。中室中间空豁,四面有箭窗,用以瞭敌御敌,楼内储存武器、粮草。在中层一般置有梯道以通顶层,顶层中间建有瞭望哨所(建有瞭望哨所的叫作铺房敌楼,它主要是用以瞭望、将领指挥、将士休息的地方。没建有瞭望哨所的叫作空心敌楼),房外为平台,四面围有砖墙,砌有垛口。敌楼可以使士卒免受夏天烈日蒸烤,雨淋之苦,冬季可免受冰雪之寒。同时保证了弹药安全。在防御中,又可居高临下,从容攻击敌人。
马面:也叫战台,是跨城墙而建的,凸出城墙的方形墙体。马面与城墙顶面齐平,只是在墙体立面上呈凸字形凸出。这种建筑,可以极大提高长城的防御能力。因为最早的长城主体,只是一道高高的直墙,墙上迎敌面留有观察和杀敌的垛口,但当敌人攻入墙根时,就进入了守城士卒观察敌情的盲区。如果士卒探头寻敌,就会遭到敌方弓箭的射杀,如不探头察敌,又不知进攻之敌是在拆墙还是架梯攻城。后来筑城将士根据马匹在草原上奔驰而又不被茅草刺伤眼睛的研究,发现马眼生长在马脑袋的上方的两侧,马前脸冲开草而侧面无伤。便按马的面部生理特征修筑凸出墙体的墩台,取名马面。有了马面,将士们就可以从凸出的墙体的侧面垛口中,直接观察到敌人的行动,并可以从侧面攻击,形成两面夹击,三面进攻的立体防御工事,极大地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和主动进攻敌人的能力。
烽火台:又称烽燧、墩台、烽堠、狼烟墩,是建筑在长城内外用于了望报警的圆形或方形建筑。烽火台的建筑形式为独立的高台状,大多为砖石结构,内充黄土,平原则多为黄土夯筑。有的烽火台基制与敌台相同,下部以石为基,留门。上部以砖为台体,中空,周设箭窗,台顶可以举烽火。烽火台备有流火绳、举烽烟用。还配有旗、鼓、弩、炮石、垒木、水瓮、干粮、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羊粪等,每烽六人、五人值班,一人传递文书符牒。烽火台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预警系统和信息系统,烽火台传递军情方式,各朝代都有详细科学的规定。烽火台建筑选址是在长城两侧高地之上。
关隘:是长城设置在出入长城重要通道上的驻兵据点。关隘一般选择在河口之上,以防止骑兵沿水草之地进犯。也有一部分选择在出口处。明长城250余座大小关门大多建在河口处。重要的关隘允许通车骑,有的是贡道。涵洞式便门主要供一般人员来往。关隘的主要建筑是关门。关门上建有城门楼。城门楼即是堡垒,又是指挥中心。城门楼一般二、三层,砖石结构,门楼的箭窗朝关门内方向设置。关隘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用砖石砌成拱卷形门洞。城门用铁皮包门,巨钉镶嵌,门洞内外眉额上嵌有石匾,石匾上刻有关名。
城墙:是用砖、石、土等构成的防御敌人入侵的长城主体。墙体的建筑采取“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的原则。重要地段的城墙,如关门附近以条石为基,以青砖包砌,内实三合土。一般地段用毛石砌到与马道平,上砌青砖。三等边墙为就地取材,用毛石砌筑。有的直接劈山为墙。在平原地带,墙体多为版筑夯土墙,外挖深壕。或用土坯砌墙等建筑形式。
垛口墙:又称垛口,是长城墙体马道以上部分,是长城墙体中最具防御性质的建筑。墙的上部迎敌面为垛口墙,内为女儿墙。两墙中间为马道。垛口墙包括掩墙、垛口墙和垛口三部分。垛口墙高一般为2.2米至1.8米之间,其中掩 墙为0.8米至1米左右,掩墙上设品字形交叉了望孔,再上为垛口,垛口间距为1.7米至2米,垛口为长方形漏斗状,下大上小,高为80公分,宽为60公分,立墙中间由两层砖砌成抹斜坡状。墙口墙顶覆以三角形砖,以防雨雪水浸入墙体。
擂石孔:垛口墙和掩墙之间的圆拱形孔洞,高约30至35公分,宽30公分,上面用花岗岩石材加工成圆拱形,下面以青砖为支脚,外部平齐,外下砖呈斜角形流口,高出马道地面约10公分。此擂石孔是用来投入擂石或施放火铳。
瞭望孔:是长城守军观察进攻之敌的主要窗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设在垛口墙下面方形,内外均为漏斗状,其间距为40至80公分不等;一种是设在墙上瞭望孔,用特制的砖,砌成尖拱龛形,孔高18公分,宽20公分。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e811501000cr5.html99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