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沈阳人的影院生活

[游记]沈阳人的影院生活

2008-06-27    sina.com.cn

沈阳人的电影院,呈现着两极一般的状态,要么是把火火的生意做到太原街、中街等繁华商业街的现代影城,要么是偶尔会闪入人视野中的路边孤零零的二层小楼。

这样的反差总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交接,老去的一批电影院带走了一段段老电影和老故事,而新的电影院和新的关于电影的故事却在不断地继续上演。

中国电影的“沈阳父亲”

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算起,中国电影不过刚刚走完了一百余年的历程,其中沈阳人踏着重重的足迹,因为主持拍摄这部戏曲影片的任景丰就是沈阳人。

1907年,电影传入沈阳。据记载,当时的电影是由外国人放映,影片多以战争为主题,属于无声片,市民叫它“进口货”。那时,电影多在城内露天放映,电影院离沈阳市民的生活还有些距离。

直到1912年,在太原街附近开始出现一些小电影院。作为当年放映电影的不可缺少的空间,电影院也开始走进沈阳人的生活。不知道是缘分还是巧合,沈阳人的电影生活也就此在这百余年中不断蔓延着。

那时,人们还不知有电影的名称,便给电影起了“电戏”、“电影戏”、“活动电剧”、“电灯影戏”和“电气电影”等,并把拷贝叫做“隐灯”。

1929年3月,一部有美国总统讲话、火车呼啸等声音的有声电影,首次传入了沈阳,在大南门里的青年会篮球场放映。这在当时的中国都是很新潮的,因为除了天津、上海,沈阳是全国第三个上演有声电影的城市。

解放前的“豪华影院”

在上世纪30年代,沈阳的每个区域内,都有刚刚兴起的影剧院,如“亚洲电影院”、“大观剧场”等。2003年因拆迁而消失了的东北电影院,就是在1938年由日本人建设的,当时名叫“大陆剧场”,是日本人当时在沈阳建设的最大的电影院。

有人分析沈阳影院的最初繁荣时认为,沈阳那时是商业高度发达的中心城市,工厂多规模大,建设和流动性人群多,这造成了当年的沈阳近乎畸形发展的娱乐行业,如影剧院、俱乐部、妓院、歌舞厅都为数不少,如张学良开办的“同泽俱乐部”,就是当时最高档的。

上世纪30年代的沈阳人,看电影、看话剧也是时髦活动,影院成了青年男女谈恋爱时的典型场所。家住大东区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父母当年就是在光陆电影院约会的,“我听父母说起过,光陆电影院是在沈阳中国人修建的规模最大的电影院,放的东西那时候也没见过啊,大家就都说是新奇的玩意,光怪陆离的,可能就被叫成‘光陆’了吧。”

据记载,光陆电影院修建于1935年,一个叫吴泰勋的人看中了原来建在电影院位置的凝香榭茶社,便出资收购并进行改扩建。1936年修成了一座拥有1053个座位的电影院。

据说在解放前,辽沈地区的人看电影,都是坐在地上,但是不允许男女坐在一起。当时沈阳的“奉天省警务处”规定,放映电影必须提前三天向“警方”报告,电影院营业时间必须在上午9点到晚上9点之间。王先生仍旧能够记得,父母当年曾经看过电影《马路天使》,直到多年后母亲还会偶尔哼唱主题曲《天涯歌女》。

革命电影带来的红色生活

建国以后,更多的革命题材电影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1951年之后,《新儿女英雄传》、《白毛女》等一批国产电影陆续成为沈阳人茶余饭后喜欢的电影。对于那一代沈阳人而言,童年的岁月是与电影院密不可分的。

随着国产电影的这股热潮,电影院也开始了又一个辉煌的时代。那时,全国都掀起了兴修电影院的浪潮,在沈阳也是如此,如著名的北陵电影院,就是在1955年经过扩建后对外开放,建筑面积达1761平方米,座位1000个。1957年沈阳市电影公司正式接管后改名为北陵电影院。

沈阳电影院的电影设备在此时也有了更新,1958年东北电影院引进了35毫米宽银幕电影,7月,中国和前苏联合拍的沈阳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风从东方来》和我国自行拍摄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老兵新传》在这里放映。1964年,群众电影院在沈城率先安装立体电影放映设备,并在同年4月放映了我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

沈阳市民徐先生生于50年代初,他还记得小时候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情形。“我小时候,那看电影的人可老多了,那时候也没有电视、录音机,大伙就都去看电影。那时候电影票也不贵,我们小孩还总是能钻进去,好多战斗片看了不知道多少遍,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记忆中,看了又看的电影有《上甘岭》、《智取华山》、《董存瑞》、《渡江侦察记》、《羊城暗哨》、《寂静的山林》、《山间铃响马邦来》,还有《柳堡的故事》、《李双双》……“看《柳堡的故事》时候,还不太懂呢,反正知道有那么点意思,记得电影院里还有调皮的男孩大声起哄。”徐先生回忆说。

市民苏先生还记得那视电影如命的日子,“有一次看早场的电影,老早了,好像是早上四五点钟,之前一宿都没睡好觉,兴奋又担心,结果第二天还是起晚了,到影院一看都快演完了,那沮丧劲就别提了。”

远离的电影院和不曾远离的电影

无论曾经怎样辉煌,电影院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举步维艰没有人会否认。很多七八十年代的沈阳人,都经历过从小时候由学校组织长途跋涉去看电影到再也不去电影院而是留在家里看VCD的过程。

沈阳人小曲生于1981年,她说自己在电影院里看得记忆最深的一部电影是《东京攻略》,从此就喜欢上了郑伊健,“那也是学校组织去的,不过已经是高中了,小学时学校组织看的还是《鸡毛信》之类的电影,后来变成了一个革命战争电影和一个港台电影搭配着来,后来就越来越时尚了。”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家用的VCD还不是很普及,于是能够去电影院看电影,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活动。但是这种情况在家庭影院普及之后,便很少发生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事业从顶峰滑入低谷,全国各大影院的票房成绩下落速度惊人,沈阳的各家老电影院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上座率以每年10的幅度在递减。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9d7de50100096d.html145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