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于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设立沈阳中卫、左卫、右卫。这三卫均隶属于辽东都指挥司统辖,是军政地方机构。沈阳中卫城建设始于1388年,是中卫城指挥使闵忠奏请朝廷请求在元城的旧址上改建砖城。改建后城墙高达二丈五尺,周长九里三十步;开辟两道护城河各宽三丈,深八尺;城里仍设十字街;城墙四面各辟一城门,起门楼,建瓮城,形成了沈阳古城规划建筑的基本格局。明·万历年间(1596年)重修砖城时,明军把沈阳中卫城的北门由原来的"安定门"改称"镇边门",在建筑结构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形成像碉堡式门垛的建筑物,成为古城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既后来所谓的"九门之谜!"当时,正值明金萨尔浒战役后,明军为加强防御能力,设计了这套城楼下墙腹内拱券套洞的藏兵之所,并在城门之上加筑了敌台。 现存的明朝建筑有:大法寺(今八王寺),是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的"大法禅林";东陵的朝阳寺是正德年间(1516年~1621年)建造的。明·永乐、天顺、成化年间对古城内的古刹--长安寺(建成年代不详,传说"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多次修缮;今沈阳中心庙就是当年在大道交叉口的关帝庙。棋盘山复建的向阳寺;苏家屯区的塔山是辽金山城,明朝在此修建安宁寺和砖塔(塔山地名由此而来)。此外,明军也把先朝遗留旧城进行修建,如新城子的"蒲河古城"就是《新唐书》所载:"辽初废,明设千户所于此城,周围七百二十五丈、池深一丈、门二、辽东十八城之一"的修建对象,是隶属于沈阳中卫城管辖,用于军事战略部署的砖砌城堡;苏家屯的"虎皮驿"是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辽东总兵贺世贤和名将柴国柱先后驻防过的屯兵驿站之城。 沈阳中卫城是辽东长城北部防线的中心,是辽东北部的军事重镇。如今可见沈阳市周围遗留有64座当年明军修建的烽火台;明代的边墙也从沈阳西郊横跨延伸。沈阳砖城坚固宏伟,开辟了沈阳砖城的城建历史。 5、古城巅峰--盛京城建(改建于清初,古代都市羽翼丰满) 公元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到沈阳,沈阳古城成为后金女真族人的都城。与此同时,努尔哈赤着手创建皇宫。清·太宗皇太极经过多年地努力建设,终于实现了努尔哈赤建设皇宫拓展皇城的心愿。1628年,在修建皇宫的同时,为稳定汉族民心,修建了佛庙--慈恩寺。截止1631年(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皇太极大规模改建古城的计划基本完成。其拓展工程先是把明城墙增高加厚,又把城里的十字街路改为井字大街。《盛京通志·京城》记载了城墙改建施工:"其制内外砖石,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八尺,女墙七尺五寸,周围九里三百三十二步,四面垛口六百五十一,明楼八座,角楼四座,改旧门为八:东向者,左曰内治(小东门)、右曰抚近(大东门);南向者,左曰德盛(大南门)、右曰天佑(小南门);西向者,左曰怀远(大西门)、右曰外攘(小西门);北向者,左曰地载(小北门)、右曰福胜(大北门)。地阔十四丈五尺,周围十里二百四步"。 1634年(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清·太宗皇太极正式命名沈阳为满语"谋克敦"(汉译兴盛京都),从此沈阳城改称为"盛京。" 1636年(清·崇德元年)盛京皇宫建成(今沈阳故宫),名曰"盛京宫阙"。 盛京宫阙的建筑群分原建和扩建两部分,原建经由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之手(1625年~1636年);扩建工程是乾隆时期为"东巡"驻跸及恭贮先朝遗物的需要而扩建。最终形成方正大院内纵向三段式布局的皇家宫城。 故宫的主要建筑,亦即我国现存的满族建筑。其分述如下。东路:⑴大政殿(初名大衙门;1636年定名笃恭殿),八角重檐攒尖式结构。此殿是皇宫重要场所,皇太极大典,1644年(清·顺治元年)福临皇帝登基继位。⑵十王亭,青砖灰瓦方形亭式建筑结构,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事行政之所。东侧由北向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由北向南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中路(大内宫阙):⑴文德坊和武德坊(东华门、西华门)均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结构,位于中路南面,宫殿前方。⑵大清门,大内宫阙正门。硬山式五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山墙饰有彩色琉璃搏风及墀头。⑶崇政殿(金銮殿),前后出廊硬山式,黄琉璃瓦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殿内绘以彩饰。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⑷凤凰楼,坐落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为三滴水歇山围廊式楼阁建筑,黄琉璃瓦绿剪边,是《盛京八景》之一。⑸清宁宫,前后出廊硬山式的"口袋房",内设万字炕(北、西南三面相连),西山墙挂神幔和佛龛。东侧右面稍间是暖阁,是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宫。整个外屋面阔四间都是举行家祭的神堂,也是宴客厅房和祭祀萨满活动场所。⑹妃子寝宫,均是硬山式五开间结构,每妃一套,分列两侧。西路:⑴文溯阁,是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重檐二层硬山式结构。⑵仰熙斋,是皇帝读书之所;⑶嘉荫堂和戏台是皇帝娱乐场所。⑷西所(西宫),是皇帝驻跸的行宫建筑群。 此外皇宫内的其它建筑,都是乾隆年间改建或新建。主要的有:⑴太庙,是明朝三官庙改建重修(1778年)。⑵东所(东宫),是皇帝"东巡"时皇太后行宫的建筑群。⑶飞龙阁,1743年改建,"恭贮"列帝御用遗物,兵器、青铜文物。⑷翔凤阁,1743年改建,"恭贮"列帝御用遗物,书画、珍宝。 1636年(清·崇德元年)建成喇嘛庙宇"莲花净土实胜寺"(今皇寺),是皇太极征服蒙古,专为所得的玛哈噶喇这传世金佛所建;始建于1627年的东北地区最大的伊斯兰教建筑群"清真南寺"同年竣工。1637年(清·崇德二年)在于洪区造化修建石质三拱式永济桥;1638年又在城里修筑了钟楼和鼓楼。另据《盛京城阙图》载记,当时建成了11座王府,围绕在皇宫的左右及北部。1641年在于洪区马三家修建砖拱石质三孔式永安桥;同年,在新民县东的巨流河处建造完成了水军都督府,该府城呈正方形的夹心城墙(里面石砌,外层砌砖,只间夯土),城高7.2米,周围长近2000米,开辟东嘉定门、南拱固门、西镇西门三洞城门。1643年(清·崇德八年)修建的四座藏式佛塔及寺庙,于1645年(清·顺治二年)竣工。其分别为:东塔永光寺;南塔广慈寺;西塔延寿寺;北塔**寺,各塔寺院距各方向城门外五里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