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辽宁沈阳 |
[游记]辽宁沈阳 |
2008-05-22 sina.com.cn |
辽宁沈阳——单位派我首次公差的地方 1991年1月临近中国的“小年”,因查证某些涉案材料,单位派我和发案单位的刘主任,前往辽宁沈阳市某研究所一个下属单位调取相关证据。那一年,我二十四岁。 1月13日早上,我俩乘坐上海-沈阳列车到达沈阳。一下火车,我就买了一张《沈阳差旅交通图》,找到要去的单位,乘公共汽车到某研究所招待所住下。稍事休息,从地图上找出沈阳市人民检察院,电话联系后,直奔位于北陵公园附近的沈阳市院,递上介绍信,签字、盖章,转交沈河区人民检察院接待。因时间尚早,二人假公济私,游览了北陵公园。 1月14日,先上沈河区院接上头,派人找到这个单位,帮忙查出相关单据,写出说明,但相关证人却避而不见,至次日,经做工作才出来作证。 1月15日,到火车站购买沈阳至大连的列车票,是上半夜的车,为了节约开支,就提前退房,把行李存到车站,然后逛逛沈阳故宫。当夜,乘上“辽东半岛号”旅游专列,经大连,乘轮渡,从烟台,转济南,回到泰安。 因头一次到东北出差,准备了厚厚的棉衣棉裤,不仅没用着,反而成了累赘。沈阳腊月天,虽然冰天雪地,外面冷得让人受不了,但人们出行,里面穿得很少,外面光套件大衣,单位、家里温度都很高,窗户一般是双层,很暖和,穿秋衣秋裤还嫌热。 东北山东人多,这话一点不假。沈阳市院接待我们的是山东人,沈河区院派人协助我们的是山东人,住在招待所的经理、服务员是山东人,这些山东人大多数从胶东随祖辈闯关东来到这个地方,当然也遇见过济南、聊城、临沂、泰安人。随行刘主任,四十来岁,一米八的大个,一口的山东腔,到哪哪吃香,苦了俺掌钱的,听口音哪的也不像,得,到哪别说话,乖乖的掏钱买单。 印象沈阳小吃,马家烧麦蒸包很好吃,当时以为用火烧烤的麦子,结果是蒸包一种,皮薄馅多汁浓,绝不亚于天津狗不理包子,还有老边水饺、朝鲜打糕、满族蒸饺等等。平时出发自己只管吃喝睡觉,哪管买单的活,这回轮到自己打理,才精打细算起来,弄得刘主任一到花钱的时候,就给我敲边鼓,“别亏待自己,吃好喝好”,我也壮起小胆,愣冲大款,专找地头小摊吃,美起名曰:体验生活,体察民情。现在想想,我那时真够抠门的,害的身高马大的刘主任,整天嚷得吃不饱喝不好。 沈阳人脾气都是火辣辣的,每天都看见因芝麻大的小事,吵嘴打架,不顾车上、周围人多,满嘴苞米渣子乱飞。沈阳人也特热情、豪爽,遇见问路,哎呀妈呀,热情得不得了,就像雪村唱的那个什么歌“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一样一样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e7586010004p6.html25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