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6马里游记 |
[游记]6马里游记 |
2008-06-27 iyublog.com |
« 5 马里游记-残酷的割礼 7 马里游记-水城莫普提(Mopti) » 19122006 6 马里游记-杰内古城由exiula发布于所有文章, 缤纷色彩之马里 Photo Marco Paoluzzo 杰内古城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南端,这座苏丹建筑风格的古城曾是非洲内陆重要商路的中转站,也曾是撒哈拉商道上黄金,象牙,奴隶贩卖的重要途径之地和贸易中心。至今,她仍保持着古老的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杰内古城和杰内大清真寺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杰内和Tombouctou就象是一对姐妹城,但比起如今已萧条的古城Tombouctou,在经历了漫长岁月洗礼的杰内,展现给我们的有她沧桑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生机。 接近城门了,汽车行驶在红色的泥土路上,傍晚的夕阳仍旧蒸烤着大地,天空在红土的映衬下蓝的有些不真实。 Photo Marco Paoluzzo 这是个闲散的时辰,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孩子们不厌其热地仍在路旁或站,或聊,或玩耍,而这个时辰唯一仍在劳作的, 可能只是马里的妇女, 几里地外收集的干裂树枝,庞大的柴火堆,顶在头上,悠悠的飘向城里,头上的重量,高温热浪,但那优雅的步子与T型台上的时装模特们的也相差无几,这让我想起了电影《真假公主》, 有一组镜头,为使那假的俄罗斯公主有高贵优雅的步调,女教练把一本厚重的字典放在假公主的头上,让她反复练习走动,是否,如今模特们的训练也是如此? Photo Marco Paoluzzo 今天的杰内大清真寺是在十四世纪的旧址上重建的,典型的撒哈拉苏丹式建筑,1909年完工,占地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也有3025平方米,更神奇的是,这座巨大的寺庙未用一砖一瓦,只用马里特有的红黏土,树枝,草叶修建而成,几百根用泥塑的柱子支撑着顶部,寺庙的顶楼有一百多个通气孔,每个直径约有十厘米左右,在寺庙的墙面上镶了许多木板条,是为了每年修复寺墙而用的,却与建筑浑然成一体,更增添了大清真寺的神秘感,给本显坚硬,冷漠,肃穆的墙壁 增添了一丝柔美的轮廓,使之更有层次感。马里是一个穆斯林国家,90%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女人是不得进入大清真寺祈祷的,由于不得进入,只能围着寺的周围转了一圈,虽心生遗憾和忿忿之情,但也不得不入乡随俗。 Photo Marco Paoluzzo 得益于马里特有的红黏土,杰内城中的房子多是泥糊的苏丹式建筑,这种泥制的房子有冬暖夏凉的特性,且成本极低,但唯一的麻烦是,每年都要维修,人们在每年雨季后,要在被雨水浇淋的泥墙上再糊一层新泥,这活计一般由家里的男人和男孩来做,阿布一家有一座大的宅院,每年雨季过后,阿布都要召集家里劳力和亲戚一起来糊墙,男孩子们用筐篮把活好的泥运送给糊墙的人。 Photo Marco Paoluzzo 在这些住宅区的街道上,看到一些流水渠道,这就是传说中古老的城市排污管道,街道的中间是一条主干道,由各家凿出一条通道与主渠道连接,尽管杰内城坐落在尼日尔河边,但人们的用水量还是微乎其微的,否则这样的排水设施是怎么也不能满足需要的,这也与供水的渠道成正比,如果家家都装了自来水,那还不成了水漫金山了。再一个炎热的气候,干涸的土地,一盆水泼在地上,转眼就干了,这排水管道常常断流,各种污垢存积在渠道里,在高温下发酵,气味刺鼻,苍蝇泛滥,而这里的孩子却不管那么多,照样在这些小渠间跳来窜去,并嬉嬉地冲我们叫到: Photo Marco Paoluzzo Toubab,cadeau! (白人,礼物!) 尽管我有着一副亚洲人的面孔,但在他们眼里只有黑白之分。 Photo Marco Paoluzzo 每周一是杰内的大集市,方圆百里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大清真寺前的广场上集会,少有汽车,多是马车,步行,带着各种各样的商品,牛羊猪马,鸡鹅鸭犬,卖布的,瓶瓶灌灌的,有卖吃食的,蔬菜,肉摊子,粮食作物。。。 早餐后,来到大清真寺对面的一座宅院,这里的主人很会经营,将自己家的屋顶充分利用,如想登高望远,每人五百西非法郎(也称马里法郎),不过这五百朗也花得值得,向下望去,整个市场一览无遗,连对面的大清真寺也尽收眼底。 Photo Marco Paoluzzo
|
转自:http://exiula.iyublog.com/?p=5231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