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千山弥勒大佛与弥勒信仰的中国化

[游记]游记千山弥勒大佛与弥勒信仰的中国化

2007-07-16    sina.com.cn

文/白板先生

祝诸位博友劳动节快乐

前几天白板出差去了趟鞍山。鞍山不仅钢铁有名,还有一处风景也很有名。这就是千山。

千山古称积翠山,又称千华山、千顶山、千朵莲花山。千山虽冠以千字,但实

不足千,张平化有诗曰:“千山不足千,人造一株莲,此说谁为证,请询天上天”。

千山过去很有名。奇峰怪石,风景秀丽,素有“东北明珠”,“辽东第一山”,“南有黄山,北有千山”的美誉;五寺、八观、九宫、十二茅庵隐现其间,还是已经绵延千年的佛道两教活动的胜地。

千山现在更有名。十五年前,一尊由整座山峰形成的弥勒大佛显应在千朵莲花山之中,妙相天成,法相庄严。当年大佛开光时现瑞兆:弥勒、观音云图同现当空,万人惊异,确信大佛为弥勒化身。自此名动大江南北,远播华夷四方,拜佛台前香火日盛,年均信众游客以百万计。

中国佛教自古有四大名山之说。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分别是普贤、文殊、地藏、观音四位菩萨的道场。如今,国人腰里钱包鼓了,皆曰:既然能有四大名山,就可以有第五大名山;既然菩萨都可以有道场,为什么招人喜欢的大肚弥勒佛却至今居无定所。于是,围绕着弥勒道场该建在那座山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的大戏。以前白板只知道贵州梵净山和浙江雪窦山与弥勒关系甚深,是戏中主角,这次游千山才知道,原来辽宁千山与弥勒也早有渊源,如今又重施粉黛上场了。

梵净山称自己是“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名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学诚法师为此题“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去年海南一客商投资2.8亿元,要用110公斤黄金、140克拉钻石和数千颗珍珠在梵净山铸造全球最大的弥勒金佛。

雪窦山借大肚弥勒佛的光,早有弥勒道场之说。去年年底又投资两亿元,正式兴建高三十八米的弥勒大佛,俨然已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

千山自然不甘落后,历时十余年建成千山大佛寺,建寺之时又意外的在天成弥勒对面古拜佛台处出土了4件瓷供器和一处由石块砌成的延伸一里多长的古香炉,炉内存大量古香灰且已板结成块。专家以科学之法认定此乃宋、明时代确凿之遗迹,将千山天成弥勒大佛显应的时间一下子追溯到了一千多年前。先有全国政协副主

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挥毫写下“千山弥勒大佛”六个大字,后有世界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题“天成弥勒道场”,千山胆气剧增,言称:天成弥勒道场的创立、佛教第五大名山的形成是百姓之福、万民之幸。

至此,千山、梵净山、雪窦山“三山争五”之势已成。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钱花得一个比一个多,佛建得一个比一个大,法号吹得一个比一个响,令人眼花缭乱,好不热闹。

白板这次出差鞍山,憋着劲儿想去千山看看这天成弥勒大佛是个啥模样。

千山春雨后,草绿气清新。那日,白板在一婀娜少女莺声燕语的引导之下,拾阶而上,无限美景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至峰顶弥勒宝殿,竟丝毫不觉气喘。

不看不知道,一看不得了。这千山弥勒果然不同凡响。大殿之上,几案摆着供品,炉中香烟缭绕,殿门对面墙上一扇通透大窗,窗外几株虬髯古松,衬托着一座巨石山峰。四处巡视,若大的弥勒宝殿之上却不见弥勒的踪影。弥勒宝殿无弥勒,堪称佛教寺院殿堂的一绝,在全国也恐怕找不到第二处。(直到写此文之时才在本人所摄照片上见到殿内原来也有一尊弥勒造像,就在供桌之上,只是太小,当时竟没看到。特此说明)后退几步,抬头再看,方觉奥妙就在这扇大窗。这大窗似画

框,把窗外山峰镶嵌其中,犹如一幅巨画。猛一眼看去,那画里的巨石山峰就像一位坦胸露腹的巨人倚坐在苍翠群山之中,身形之伟岸,气度之庄严令人心中顿生敬仰之意。揉眼再细端详,泛青的发际,炯炯的双目、宽厚半握的双拳、胸前的佛珠、大肚皮上的脐眼,逐一映入眼帘,尤其那巨人的姿态发散出来的那么一股子洒脱的神韵,丝丝缕缕透入心田,一尊弥勒大佛愈来愈清晰,愈来愈灵动,愈来愈活脱。万象心生,一心一智,你笑佛就笑,你嗔佛也嗔,你喜佛亦喜,你忧佛也忧;一扇窗,一幅画,一尊佛,佛入画,画进窗,窗容佛;似佛非佛,似山非山,山即是佛,佛即是山。心与佛,佛与山,山与心,在那一刻完美的溶在了一起,使人油然生出一种庄严、崇高、向往、温暖的情绪。这情绪在胸间回旋荡漾,滋味儿实在妙不可言,真想匍匐在地,叩上几个响头。白板一生笃信马列,自然不会生向佛之心,实乃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感叹,被国人的聪明智慧、匠心独运所折服。

出了弥勒宝殿,顺石阶而下,又一次回望弥勒,联想到弥勒道场到底该建在那座山的争论,忽然觉得这弥勒道场恐怕非千山莫属。白板认为中国的弥勒道场的设立,种种硬件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标准还是要看此山弥勒中国化的程度。而在目前竞争弥勒道场的这三山弥勒当中,千山天成弥勒算得上佛教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实现了弥勒信仰的中国化。梵净山的弥勒菩萨,雪窦山的大肚弥勒佛虽然也为弥勒信仰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但与千山天成弥勒相比,境界似乎还是差了一大截。

佛教有三大世俗化信仰,阿弥陀佛信仰,观世音菩萨信仰和弥勒信仰。其中,弥勒信仰有些特别,弥勒既是菩萨,又是佛,所以弥勒信仰又有上生信仰和下生信仰的区分。弥勒(姓,梵文音译,意译慈悲),名阿夷多(意为无能胜),生于古印度贵族家庭。弥勒是释迦牟尼佛的得意弟子,但享人寿却不高,在释迦牟尼入灭之前便去世了。弥勒去世之前,佛为他授记,预言他命终之后,将上生到兜率天宫当菩萨,与诸天演说佛法。上生信仰就是对弥勒菩萨的信仰,追求的是“死后即可往生”。

“死后即可往生”并不是最终目的。弥勒是阿弥陀佛选定的接班人,他在兜率天宫等待释迦佛灭度之后,还要下生为佛,接替释迦。弥勒下生,才是真正太平盛世的降临,那时候人民生活幸福,寿命可达八万四千岁,而且还有受度解脱的机会。这对生活在黑暗世间的百姓很有吸引力。但按规定,弥勒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会下生,在苦难之中饱受煎熬的百姓没有办法,只有盼着弥勒早日来到人间,于是就有了下生信仰,并且很快就成为了弥勒信仰的主流。在下生信仰里,弥勒不再是菩萨,而被称为佛,未来佛。佛家竖三世佛,过去佛燃灯,现在佛释迦,未来佛就是弥勒。弥勒出世,人们脱离苦海,是件高兴事,所以弥勒佛又称乐佛。

弥勒佛代表未来,未来总是美好的,所以中国人喜爱弥勒,从西秦就开始供奉。南北朝时代,弥勒信仰甚至一度超过观世音信仰、阿弥陀佛信仰而在民间流传最广,在著名的敦煌、龙门等地遗存的佛像中,弥勒佛像的数量大大超过观世音和阿弥陀佛就是明证。

隋唐之后,随着佛教与中华文化进一步合流,有群众基础的弥勒信仰也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早期的弥勒信仰尤其是上生信仰,基本是照抄照搬。这个时候的弥勒还是菩萨,上生信仰就是对弥勒菩萨和他往生的弥勒净土的信仰。形像上,弥勒多为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的菩萨装,姿势基本上是交脚坐式,印度风格浓郁。后来虽然也有弥勒佛的形象,但仍然是严格按照佛经要求做的“金身弥勒”,如四川乐山大佛,中国化的味道不是很浓。

梵净山弥勒是弥勒上生信仰的典型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学诚法师为此题书“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是没错的。梵净山自南宋白莲社入驻梵净山起,依照“弥勒、释迦二祖分管世界,”的传说,开创了两佛两殿,一曰释迦殿,一曰弥勒殿,分别象征须弥山和兜率天宫。此举对弥勒信仰的中国化具有开创性,但主要特点仍是以弥勒上生信仰为主,弥勒形像大都是“金身弥勒”,显得过于庄严,高高在上;另外梵净山有官方背景,明朝万历皇帝、清朝康熙皇帝都先后为之敕封加冕。这与浙江雪窦山大肚弥勒佛的民间背景截然不同。

随着弥勒下生信仰的逐渐流行,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以梁代著名居士傅弘为代表的留长发的世俗化的白衣弥勒。白衣弥勒虽然后来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却为其后大肚弥勒佛的流行做了很好的铺垫。

雪窦山大肚弥勒佛的出现使弥勒信仰中国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唐末五代梁国明州奉化县(今宁波奉化)有个游方僧人叫契此,又号长汀子,由于经常背着一个布袋,又被称为布袋和尚。他形貌奇特,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他行为奇特,“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他冬卧雪中,片湿不沾;他游方乞食,不论荤素好坏,入口便食;他在哪里行

乞,哪里的生意就好;他平时说法不多,后梁贞明二年(916)于奉化岳林寺东廊下入灭,临终前说了“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四句偈语,人们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于是便以他为原型,又加上了笑口常开,创造出了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弥勒佛形象。大肚弥勒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喻,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成为深受世人喜爱并长期流传的弥勒佛。

大肚弥勒佛的出现并未终结弥勒信仰的中国化的进程。如果说以梵净山为代表的上生信仰中的弥勒菩萨过于庄严、崇高,离中国的具体实际还比较远的话,那么以雪窦山为代表的下生信仰中的大肚弥勒佛虽然被赋予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但却又显得有些过于世俗、写实了一些,还是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精髓。

何谓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个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且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所以,给中华文化的精髓定义必定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举例好一些。西方重个人,中国重群体;西方宗教有唯一的神,中国的宗教却泛神,都是神,就都不是神,只有一个理念;西方尚实,中国崇虚;西方油画画人物纤毫必现,中国画寥寥数

笔,人物呼之欲出;西方文字拼音,中国汉字形意;西方善于把一切弄成技术,中国喜欢把一切都看成艺术;西方吃饭分刀叉勺,中国吃饭只用两根筷子。这样的例子说起来很多很多,再说一个经典的:某酒店推出中英文菜谱,麻婆豆腐被译作满脸雀斑的老女人做的豆腐,四喜丸子是四个高兴的丸子,童子鸡则成了没有性生活的鸡。总之,中华文化精髓只可意会,很难言传,无怪乎只有中国人才拥有太极八卦的专利。

千山天成弥勒大佛的显应标志着弥勒信仰中国化的实现。首先,千山天成弥勒大佛“似佛非佛,似山非山”,以神似为上,很写意,自然比大肚弥勒仍然属于写实的造型更中国。第二,“山即是佛,佛即是山”很泛神化,符合中国人“神就是理念”的观念,只要有理念在就是好,佛也好,山也好,都不过是理念的化身而已,反而不必太在意。这一点与佛教结合的最好。佛学中说佛有法身、报身和应身,法身无相,报身可幻化千百亿,应身则是佛至众生处渡化群迷。而千山天成弥勒大佛则正是法身、报身和应身三合一的典型,正所谓“佛为山山为佛真身现弥勒,山乃佛佛乃山法相成道场”是也。第四,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佛在心中,心中有佛,自然看什么都是佛。这一条也恰好符合佛教常说的“缘”,面对千山天成弥勒,不用别人说破,你能看出是弥勒,而且越看越像,那就是与佛有缘,你也就与佛合一了,也就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了。正如青海

塔尔寺活佛鹊昔加措来到千山时说的,“千山大佛既像藏传的强巴佛又像汉传的弥勒佛,不要进行人为的雕刻,它会随着年代和信徒们的供养会越来越像”。第五,千山天成弥勒大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做作,不像“金身弥勒”那般高高在上,也没有大肚弥勒的市井俚气,无论官家还是百姓都会寄情于这巨石峦峰之中。中国人的来世观念本来就没有西方重,这天成弥勒既能体现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寄托,又不必承受对未来往生过于执着之苦,岂不妙哉!

白板徜徉在千山的秀美风光之中,思绪随意飘飞,险些错过千山的另一道风景——千山也是道家的圣地。白板在导游美女的引导下,向无量观漫步走去……

无量观又是另一番景象,今天不去说它。下得山来,又一次眺望山中那隐约的佛殿庙宇,又想起那热闹的弥勒道场之争以及“三山争五”。其实,弥勒道场到底设在那座山其实不必去争,既然说弥勒可以化身千百亿,为什么不可以多几座道场呢?梵净山是上生弥勒菩萨的道场,雪窦山是下生的大肚弥勒的道场,千山是天成的弥勒的道场不是挺好吗?还是有饭大家吃比较好吧。弥勒既然好动爱笑,那就让他走遍神州大地,把美好的未来带给更多的人吧!把这些道场、名山建设的好一点,门票便宜一点才是正事。

注:弥勒信仰在中国很流行,道场很多,浙江义乌云黄山双林寺弥勒道场、浙江岳林山弥勒道场、云南锦屏山弥勒道场、西藏强巴佛道场、台湾的弥勒道场等。弥勒大佛更多,浙江绍兴新昌大佛、江苏南京栖霞山大佛、河南浚县大佛、四川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宁夏须弥山大佛,都是以弥勒形象依山就势雕塑的大佛像。弥勒佛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本文说的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

注:本文图片除白板所摄外,均来自互联网。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74120ac010007vh101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