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民俗的价值,张飞庙能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名胜古迹,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抒情,赋诗留联,令其“张祠金石,甲于蜀东”,“江人文藻,称胜地矣”。 将张飞庙打造成为“文藻胜地”,有两个人的功绩不能不提,一个是清代庙住持僧瘦梅上人,另一个是清末曾在京城为官的云阳人彭聚星。 张飞庙历代的住持僧都喜欢请来此游览的书画名家留下墨宝,而瘦梅上人更甚,凡“遇名流过寺,必乞留题”。彭聚星在任学部主事时,收集了大量的名家如《前后出师表》等字画拓本。告老还乡之后,他与瘦梅上人专程请来当时国内顶尖的金石篆刻名家姚仁寿与何今雨二人,耗时几年才将这些拓本一一篆刻完毕,张飞庙现存的800多幅木刻和石刻,大多数是当时所为。 张飞庙内,殿堂亭阁中,随处可见悬挂的木刻和镶嵌的石刻,以及大量的石碑。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郑板桥、刘墉等大家的得意之作均在其内。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双璧”之誉;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所书《客座私祝》碑于光绪28年刻成,现为国之孤品;岳飞所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由何今雨勾勒镌刻,被誉为文章绝世、书法绝世、雕刻绝世的“三绝” 作品。国内现存的5套《前后出师表》碑刻中,张飞庙这一套是最完美的,成都武侯祠的《前后出师表》都是用张飞庙的拓片所刻。 张飞庙大门前彭聚星所书的一幅对联,是渝东地区最长的一幅楹联,共68字,内容概括了张飞的生平以及张飞庙的传说。上联为:卅里风,舟船助顺,直与造化争权,况淑气东来,定能焕刁斗文章,落花随水留樯燕。下联为:万人敌,召虎侔踪,自是忠忱扶汉,从惠陵西眺,得无念故宫禾黍,望帝有心托杜鹃。横联是:山水有灵。 每一个到过张飞庙的游人,都会留下这样一张照片:背景是巍峨的张飞庙,它坐落的岩石上有彭聚星所书的四个斗大的红字---“江上风清”。这已经是张飞庙后厚重文化对外露脸的标志了。搬到新址后,由于没有原址的岩石作基础,只有用钢筋水泥修建,外面再覆以人造摩崖,最后才复制“江上风清” 四个字在上面。复制师傅们巧夺天工,四个字竟复制得栩栩如生,与搬迁前没有多大区别。 张飞庙还有一处重要的水文石刻:“大清同治庚午,洪水至此”的150.35米水位线。1870年的这场洪水将整个张飞庙几乎全部毁灭,大水淹到了主殿,云阳人说:张王菩萨要洗脚。现存的张飞庙,就是其后重建的,现在庙里还有记载重建过程和捐款人名单的石碑。 伟大诗人杜甫也和张飞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飞庙中还建有一座杜鹃亭,它是由24根朱红圆柱支撑的木结构双重檐亭阁,建筑宏大,古朴苍劲,就是为纪念杜甫而修建的。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举家东迁,行至云阳(时为云安县)途中,肺病复发,寄居张飞庙旁的水阁11个月,其间写下了大量动人的诗篇,“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他还写了46首赞美杜鹃的诗,其中颇为有名的是“东川有杜鹃,西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宋景,中唐时期邢州南和人,举进士。官拜黄门侍郎。睿宗立,迁史部尚书,开元初官至广平郡公,迁尚书左丞相。年青时随父来东川(即张飞庙)后,抱病数月,郁郁无聊之际,偶见野梅敷花于榛莽中,感而命笔,写下了一篇皇堂富丽,体物寓意的名赋《梅花赋》,此赋被其父勖之,荐给宰相苏味道,被其赏识推祟,一时名声大噪,后应试及第,累至大官。宋景政治生涯的轫,与在张飞庙写下的《梅花赋》不无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