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生长江源考察之行一
一路艰辛
从重庆到成都,从成都到兰州,再从兰州到格尔木,同学们在炎热而流火的七月,在拥挤的硬座车厢,渡过了40多个小时,二天二夜。
能够倦曲地睡觉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怕“外敌入袭”,夜里同学们还要轮流值班。不过年青人还是年青人,除了我和郝雨患了感冒整天大把大把地吃药外,其他同学都很乐观,不停地拍摄窗外的风景,一会儿就和邻座的陌生人变成朋友。在火车上我们了解到,即使是青海人,也很少有人去过可可西里,他们认为那是自讨苦吃,而他们更加追求都市的生活。西南农大的姜晓东同学喜欢摇滚音乐,他的歌声引来了二个青海的学生,他们显然喜欢与外地人交流时尚的文化,而环保等主题对他们则显得非常遥远。
在火车上,同学们都非常有公德,座位下都设置了垃圾袋,一切生活垃圾既不扔向窗外,也不扔在地下,因此当列车员从其他人的座位下扫出成堆的垃圾而发现我们的座位下干干净净时,非常吃惊,并不由自主地对我们尊敬起来。
从兰州到格尔木,我们在一天之内经历了四季的变化,白天最高温33度,穿着短衣短裤还热,可晚上过青海湖时,气温却陡降到6度,同学们穿上最厚的衣服还直喊冷。然而清早起来当阳光洒上大地时,厚重的衣服又脱都来不及。
感叹黄土
翻过秦岭,四川的青山绿林渐渐从眼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少植被少人烟的黄土高坡。在城市里、在在西南看惯了绿色的同学们都对黄土高坡有了一个切实的认识。
重师中文系的卓薇,高中时一直向往入读兰州大学哲学系,她对孕育华夏民族的黄土高坡和黄河心存浪温的情怀,可当满目的秃山和贫脊的土地出现在眼前时,她惊叹不已;当有人说那条黄浊的泥水就是渭河时,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卓薇感叹大自然对人类的捉弄,更敬佩人类生命力的坚强。那铁路两旁的防沙墙、防沙网、防沙地不正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痕迹吗?
“让黄土披上绿装”,这或许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西部名镇格尔木
7月28日下午1点40分,我们终于踩上“地气”,来到了阳光明媚的格尔木。随着青藏铁路的开工,很多外地人拥入这里做生意,使这个西部小镇已经发展成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县级市。这里有商场、中巴甚至网吧。
格尔木海拔3000米左右,街道两旁的杨树总是倾斜而立,当地人介绍说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时经历了很多风沙所致。这里气候非常干燥,每个同学都感到噪子发紧、鼻子喷火、眼睛胀痛,甚至有三个同学流了鼻血。幸好这个季节格尔木有很多水果,同学们几乎不吃饭,一个劲地吃西瓜,喝水。
格尔木本地藏族居多,其次是回族、汉族,但由于外地人的大量拥入,使这个城市的民族特色并不显明。“索南达杰”保护站的“铁杆志愿者”韩医生因为出差,所以她的女儿丹丹接待了我们,丹丹小姐一身藏族服装,加上美丽的五官和黝黑的皮肤,让人想用“黑杜丹”来形容这个半藏族半汉族血统的女孩。她介绍我们入住格尔木市政府招待所,这里的三人间20元一个床位,我们开了二间房,男生一间、女生一间,夜里只有挤着睡,一切节约从简。
在格尔木吃第一顿晚饭时,三位当地的武警战士一听说我们是去可可西里,直顾摇头,他们说那里很乱,有很多淘金者和盗猎分子,他们担心我们的安全没有保障,这让我想起曾经有人说过:大自然和恶劣、猛兽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往往是人类自己。
整个队伍将在格尔木修整二天,我们将参观可可西里自然环境保护管理局及青藏铁路指挥部,还将在这里购买必需的食品。
7月29日下午2:30,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唐华军驱车到达格尔木与大部队汇合,他将与我一起对此次重庆大学生长江源考察活动作全程跟踪和报道。
记者 严锋
-
看起书来-没够;打起球来-特臭;
走起路来-不分左右;除了自己什么都丢;
学期总评-嘿!优秀!!~(纯属押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