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重庆师范大学:鹿箐之行:用艰难见证爱 |
[游记]重庆师范大学:鹿箐之行:用艰难见证爱 |
2007-08-04 |
桑柘之难,难于上青天 去桑柘的路是理论和现实相差最远的地方。理论上的两个小时却整整走了六个小时:从下午四点堵车一直到堵到晚上七点,接下来又摸黑走了两个小时的路。 车摇摇晃晃,走走停停。车上是流动家长学校大学生支教彭水服务团的师生:18个队员加程老师、卢老师。汽车行驶在不到10米宽的盘山公路上,窄的地方只能容下一辆车。来往的车辆贴面而过,狭窄的车道右面是几十米深的悬崖,浮动着白云,崖底是有名的乌江,奔腾着,翻滚着,让人心惊胆战。车道的左面是峭壁,一块块巨石矗立着;一层层裂开的岩石垂直累叠着,像被刀锋刚刚削过。汽车有时就在它们嶙峋的齿下爬过,抬直头你都休想照看到他们的面目。 这是一辆有些年代的车子,边动边吱呀,像个不倒翁来回晃动着。有同学说,这是个轿子。汽车里没有空调更没有电扇,铁皮的车身烫手。轮到堵车的时候,大家都呆在车里——道路上没有立足的地方。汗水浸泡着大家,豆大的汗渗出来,用纸擦了又冒,再擦再冒。最后索性不再管了。擅长唱歌的周妍低低的唱起歌来,一面为在闷热中苦熬的同学们解闷,一面又担心惊扰在车上酣睡的同学,因为四天以来,队员们每日的睡眠不足六个小时。车子有时会突然晃动几下,“车子终于开始走了!”大家兴奋起来,可是马上又停下来,只前进了五米,车子喘着热气又不动了.大家开始传递着药片,几小时没有喝水,加上这几天大部分队员感冒,几盒药又空了. 接近六点,天开始变得昏暗,车子还是一动不动,前后排起了一道长龙——前不见首,后不见尾,盘旋在山腰间,“现在最怕的是下雨,”队员担心的说,抬头竖目,风裂开的巨石被泥土粘合着,一旦暴雨来临很可能造成滑坡,后果不堪想象。前边不远处,几个工人扎在几米远高的巨石上借助吊车在打孔——防止滑落。 只剩下给小朋友的二十袋方便面 天渐渐的黑了。队员们的肚子开始打起鼓来——早上七点多吃的饭,中午一直赶路。卢老师、程老师正为着同学们的食物发愁,一位同学开玩笑地说:“我跳到乌江去给大家摸鱼吧!”邓再旭站起来,“我还剩下给小朋友的二十袋方便面。” 这些方便面是她从沙坪坝带来的,她打算要送给鹿箐小学的孩子们,“我上网了解到那里的孩子们很多都没有吃过方便面。”从沙坪坝到彭水到万足,她一直没舍得下这些方便面,甚至在17日下雨的那天,她只顾着照料二十袋方便面自己带的衣物、用品都落在了车上。“给司机和镇长一袋,大家谁饿就吃一袋。”老师有些为难。谁都饿,可是队员们谁都没舍得吃,剩下十八袋。 “不知道豆老师是怎么熬过来的” 七点过十分,长长的的汽车队开始缓缓挪动,大家终于长长舒了一口气,一位同学由衷地感慨到:“不知道豆老师当时是怎样熬过来的。”车子在上路摸黑爬行,两个肩膀像被抽了骨头,软软的生疼,不一会儿腰也开始发痛。自己不敢靠背椅,骨头像被顶撞得咯咯响。汽车窗户也被关上,幸好没有电扇,风只要一吹,肩膀便阵阵的隐痛——可身上却冒着热汗。想象在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里,一个农村教师会一直穿行多年的时光。 大约晚上9点的时候大家挤进一个简陋的小旅馆。 鹿箐,我们来了 从桑柘镇出发,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鹿菁,我们来了。 这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学校,一眼便看完了。两栋两层小楼对立着。新的是99年建的,旧的一副破败,但是还在被使用着。教师办公室,放音室,阅览室,校长办公室,甚至一部分教室还在这栋小楼上。教师办公室是由宿舍挪出来的,五六张桌子拼凑成一块儿,同时又兼做阅览室。紧挨窗户处,一台新彩电,一台旧电视:新的是电教室配送的,旧的是卓老师支教送的。隔着几个房间的校长办公室更像一个小库房——作业,文件,一些捐赠来的杂物箱便堆放在这里。一把旧式发黑的竹椅,一张靠窗的红黑桌子——这些就是校长办公室的标志。一面粗糙的,还裸露着红砖的墙壁,是一张写有社会各个方面捐献钱物的黄纸。外边一个铁车轮还挂在校长室的不远处——曾经这是“电铃” 。 谢刚金校长和杨安奎老师带着我们见到了豆红波老师所教的68个孩子中的16个。最小的田伟只有九岁,最大的才刚十二三岁,大都是面黄肌瘦。我们也见到了彭卫红——为了帮助她,豆老师戒烟戒酒。这个沉静的女孩身上却经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几天前爷爷也去世了,幸好妈妈又收留她。听说豆老师身体很好,并委托队员们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孩子们异常兴奋,一个小女孩颤抖着手写到:“很对不起,豆老师,我曾经那么任性,以后我一定要听你的话,一定。” “爱”教室里的掌声感动着每一个志愿者的心。 “妈妈说豆老师很有责任心。”秦兰说。 队员们用发痛的手将一袋袋礼物提到讲台上。这里有书籍,衣物,玩具,十八袋方便面,甚至还有外教让大家转交的一百元钱。 队员们纷纷在黑板上留下的姓名,电话号码,住址。“有什么困难大家尽量跟我们讲!”大家将孩子们的联系方式也一一留下,看着孩子们工整而稚嫩的笔画,大家一阵心酸。 龙珊紧握着上前致谢的谢校长的手,“放心,我们还会再来的!因为我们有一颗像豆老师一样的爱心。” |
原始链接:http://home.cqyl.org.cn/P0000083.aspx?IID=N000003400001487&OID=N0000034 |
转自:51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