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修缮一新的洪崖洞位于重庆解放碑沧白路,系重庆小天鹅集团历时4年,投资3.5亿元打造的呕心之作。从解放碑步行街到该项目不到100米,位于两江三岸大型CBD区域的核心枢纽位置,可谓占尽天时地利。整个建筑共分十层和一个协调区,其中负一层为滨江亲水夜市,一、二层为纸盐河江畔酒巴街,三层为天成巷百业工坊老街,四层为天成巷民俗风情美食街,五至八层为洪崖洞盛宴美食城,九、十层为洪崖洞异域风情街,以上则为硕大的城市景观阳台。经营形态大致归纳为:“一态、三绝、四街、八景”。“一态”指的是文化休闲业态,大致上由餐饮休闲、酒吧休闲、文化休闲、娱乐休闲、保健休闲、运动休闲、购物休闲和旅游休闲八部分构成。“三绝”指的是吊脚楼、集镇老街、巴文化。“四街”指的是纸盐河街江畔酒吧街、天成巷巴渝风情街、洪崖洞盛宴美食街、城市阳台异域风情街。“八景”指的是洪崖滴翠、两江汇流、吊脚群楼、洪崖群雕、城市阳台、巴文化柱、中华火锅第一鼎、嘉陵夕照。 笔者从上到下游历了一番,整个洪崖洞布局气势恢弘,三步一景,五步一重天,令人眼花缭乱,目前的商业门面大都在装修,较成规模的为四层的民俗风情美食街。在那里,笔者遇到一群正在采风的摄影师,街上几个摆摊的手艺人正被他们围着“轰炸”。据其中一位手里拿着莱卡M6相机,留着络腮胡的中年人说“相约来这里采风是因为这里有点意思!”。这条街并不宽,但传统吊脚楼筑台、镂空、吊脚、出挑、错叠、临崖等手法运用自如,让人感觉这里很“重庆”,从这里往上望,两边高高耸立的吊脚楼很是壮观,令人暇想。自古以来,重庆依山临水,路窄坡陡,传统的吊脚楼都是在宅基不足的情况下才建造的,它的外形存在一种灵气。《张子正蒙太和》书中云:“凡虚空处皆气也”。我们视建筑为实,下面架空部分为虚,吊脚楼的灵感就不难理解了。“吊脚楼”集合了“巴渝文化”的“不求气度,只求安生”,也集中了山头及袍哥文化,是老重庆文化的一种典型代表。这里的吊脚楼虽然在外形上与老吊脚楼有所区别,这里的更壮观、更舒适,但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是一脉相承的。 风情美食街的尽头是民俗大剧院,这里目前正上演着一场名为《巴国情缘》的节目。整个故事融合了丰都鬼城、巫山神女、大足石刻的传奇以及重庆城都市民俗的情缘……在大剧院门前的小广场上徘徊时,一声低沉的汽笛声突然让笔者感到时光恍若后退了好多年,远处是临近黄昏,有点雾霭的江面,近处是一层层一片片的顺山势而下的屋顶,和着街上凸显重庆过去时光的建筑,这样的美景只有在重庆这种沿江的山地环境中才能领悟得到的。正是“龙门阵里听夜雨,吊脚楼上望巴山”。 3000年重庆:致敬! 在城市阳台上,笔者碰到了一位姓王的老人,他说他原来住在临江门,现在随女儿搬到较场口去住了,他经常到这里逛逛。说到洪崖洞,他说自己是看到这里演变的,“以前这里曾经有一条很大的臭水沟,是城市的排污管道,旁边的房子也很破旧,很多都是危房,住在这里的人特别是年青人都想早点搬出去。” 笔者问他这里是否像以前的吊脚楼,他的回答让人莞尔“不一样了,壮观多了,以前的像贫下中农,现在有点像是贵族了。” 变化!洪崖洞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化。变化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就象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的重建一样,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始建时仅为临江岗峦之上的一座两层楼阁,自建成以来,屡兴屡废达29次之多,大都打上了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到现代的腾王阁已与最初的形态大相径庭,但名楼的神韵依旧,而这种涅磐似的重生,对于历史的传承又有了一种意味深长的诠释。因此洪崖洞可说是传统的重庆吊脚楼在这里以另一种壮观的形式复活了,高达十层的凌空飞壁建筑的堆积,使这里达到了你能设想的壮观吊脚楼的极限,而这种变化是在对重庆传统建筑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形成的,深得川东民居青瓦粉壁,古朴典雅的神韵。因此,洪崖洞可看成是对拥有3000年历史的重庆的致敬,是对中国最大直辖市未来无限可能的畅想,这种变化中蕴含着时代强烈的脉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