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作别龚滩古镇一腔追忆 |
[游记]作别龚滩古镇一腔追忆 |
2008-05-22 fm360.com |
二零零六年,重庆乌江下游的彭水县,将筑坝建起一座水电站,届时水位将高及龚滩全镇。二零零五年冬天,我们来到龚滩,与这座有着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古镇作最后的告别。 重庆酉阳至龚滩的路,在地图上是用最细小的线标出来的。按常识,那应该是相当难走的山路。可出乎意料地,路相当好走,80多公里只消一个半小时就到了。路上有一个不知是在拆还是未建好的收费站,说明龚滩在重庆市还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地方。可惜,这段路将随着龚滩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一纸对联一腔追忆 车子停在镇中心,等吃早餐的空隙,我留意到墙上贴着一张大白纸。那是一张讣告,上面写着镇上有位老者仙逝了。这是亲人们向逝者做的最后一件事。 死了一个普通的长者,到了要让街知巷闻,而将要丧失这个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永别这个繁衍了祖祖辈辈的故土,连乌江水都激起了抗争的浪头,可镇上的行人却泰然处之。 城里人永远难以理解古镇人与世无争、逆来顺受的心境。 当天是大年初一,龚滩镇一如其他村镇一样,空气中弥漫着放过鞭炮之后的硝烟味,完全没有想象中的“行近就木”的伤感。相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满了大红对联,有的还悬挂着大红灯笼。从对联行笔走墨、遣词造句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古镇。一家人的对联上写着:“教书育人结硕果,呕心沥血洒春水”,不用看横批上写的“甘为蜡烛”,就知道这是一个教师家庭。龚滩中学门前也贴有一副对联:“一朝寒窗笔下苦,十年树人眉上俏”。“上”、“下”两字既作方位词,又作动词,既表现了学生的功夫,也反映出教师的心态,更绝的是意境的直率无讳。 一家大院前,也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可惜英才一蹶竟成千古恨,何堪存者满门老幼不尽孝”,横批是“哀当如何”。不用看文字便可知其中乾坤。何况对联是用白纸黑字写的,在家家户户红纸金字中当属“另类”。 穿街走巷中,我第一次见识到,原来写对联的纸的颜色也有着丰富的感情。我们发现有对联竟是用黄纸写的,再一读,才知道这是思念亡母的:“呕心沥血养儿育女,披星戴月奔东走西”,横批上直截了当,一语破的:“新春思母”。及后,更见一对联用绿纸写就,尽管从上、下联能读出点用意———“椿形已随云天散,鹤声犹带月光寒”,但横批上“吾念吾父”还是让我们茅塞顿开。 龚滩老街上,还保留着不少文革时对联的痕迹,色彩虽已陈旧,但还是赫然入目,如“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抓革命,促生产”等。也许,正是因为龚滩人对浓缩了中华文化的文字情有独钟,才使得文革时期的对联得以保留。 一座老桥一道风景 走在那被岁月磨损得黑光发亮的石板老街上,不经意之间竟到了一座桥上。桥是孔桥,这在城市里很少见。在龚滩,这种桥有很多,有时,还是旁边的小木牌给你提个醒儿,才让你如梦初醒。有一座桥让你过目不忘,它的名字叫“过桥不见桥”。平整的石头街面,下面就是潺潺流水。 龚滩多沟,桥是古镇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可以看到多种形式的桥:卷拱桥、平板桥、桥重桥、屋架桥、大桥包小桥。在一条顺岩壁而下的溪流上竟架了十八座桥,当地人称“一沟十八桥”。 |
转自:http://www.fm360.com/html/97/t-58497.html31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