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登宝塔山游记 |
[游记]登宝塔山游记 |
2007-11-03 sina.com.cn |
登宝塔山游记 10月17日到延安电信办完公事,忙里偷闲下午独自去了趟宝塔山。 一路至半山腰,一白一黑二狗一路相随,大有探访来意之嫌,甚通人性。我用人话小声嘟喃道:“老大,我属马的不属狗”。在半山腰树桩上小憩,一大学生模样的小伙下山经过时亦在树桩旁稍作停留,见其肩挎背囊,若有所思眺望远方。效仿我拿出纸笔,作书写沉思状。可察出实有与我搭话之意,即唯恐破坏这静谥之美,少顷其便悠然下山去。其实相逢即是过客,就像是蓝天上的两朵云,擦肩而过的时侯会意一笑,不必相问,相逢又何必曾相识?因为都来自同一片天空。 登顶望塔,宝塔原名“岭峙塔”,始建于唐重建于宋。两门楣上分别有匾“高超碧落”、“俯视红尘”,禅意黯然!因登塔无数,就连大小雁塔都不尽人意、留憾多多,便无登高之意。 塔旁小亭内挂着一口不大不小的钟,在斑驳的铜钟上依稀可辨“崇祯元年……”一行小字,感叹挂铜钟状与当年自缢煤山的崇祯皇帝如出一徹。抚摸饱经风雨侵袭、历史沧桑、朝代更迭的铜钟,仿佛触摸到历史边缘的印迹。 不远处延安新启用的跨沿河体育馆腰鼓喧天,秧歌欢舞。在延安听到的腰鼓乐果然是别有另一番风味,因四周环山、沟沟壑壑故而回声缭绕、经久不息,似有非凡的HIVI效果,让人不由感叹大自然的造化。 宝塔旁有一烽火台,虽无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典故之名气,但闻之为“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所建,在宝塔山下摩崖石刻“泰山北斗,一韩一范”,早已将此名胜与范文公扯上干系,故不得不去也。 峰火台距宝塔约20分钟斜坡脚程。环顾四周,前无背影、后无来人。猜想鄙人必为今日烽火台的唯一来客。上烽火台的台阶约呈70度角。阶梯上爬满许多灰色的指甲盖大小的不知名小虫,只有小心绕开才不至于践踏(这或许是人与自然的另外一种和谐吧),谁又能忍心去伤害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小生灵呢,众生应是平等的。人不是神,又有什么权利去主宰世间万物的生与灭? 登至烽火台顶,放眼远望,延安三川景色尽收眼底,清凉山风光更是清晰可辨。终于明白伟大的领袖们把根据地选在延安的良苦用心了。两边川上可以对话或对陕北民歌,但如果从这边到那边,走起来约摸半天呢。纵使再狡猾的敌人又怎能抓到神出鬼没、擅长游击战的革命先驱们呢?此时不由联想起《血色浪漫》中钟跃民去找秦岭的那一幕。 在可当眼光落到烽火台的砖头上,刺眼的白色让人极不舒服。原是涂改液涂抹的“XXX到此一游”的字样满目苍夷。从歪歪扭扭的字样,我推断为中小学生所为,否则谁又可以随身携带涂改液呢。可怜原本曾想刻划印迹可流芳千古,可笑不料却留下罪证而遗臭万年!如若范老先生泉下有知的话定会心酸不已,掩面拭泪! 多少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吾念天地之悠悠,不由得沧然悌下!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edab0e601000a8g36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