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延安游记 |
[游记]延安游记 |
2007-07-16 bokee.com |
延安游记 4月13日,从大巴上看着窗外,我兴奋地给一圈人发短信:从西安到壶口,沿途丘陵起伏,黄花满山,固为华夏人文源始。视像变幻,渐见沟壑纵横,枯黄盈野,高树犹自黯黑,地貌越来越接近想象中的黄土高坡。我把这一行归纳为延安求知,壶口观瀑,黄陵谒祖,寻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坐标原点,重返我辈人士的精神家园。 壶口所在的宜宾是一个山沟小镇,少数几座高楼和普遍的贫困殊不协调。陕西的同志对这里的不发展深以为耻。路边休息时,我拍了一张土打垒房屋院墙里的满树梨花。如果不论坚固和舒适,那座小院只怕是整个宜宾与周围景物最和谐的建筑。据说新墨西哥州有一片地方规定,所有建筑必须采用当地印第安人建造土墙的材料和工艺。身处彼时彼地,我觉得与其建造一个个瓷砖外墙和廉价铝合金玻璃门窗的development shit,真不如造一座就地取材、有当地建筑风格的小城。可这想法,对于与贫困作斗争的百姓来说,或许正如晋惠帝之“何不食肉糜”一样可笑。 瀑布是马蹄形的一组瀑布,落差并不巨大,但黄河到此骤然收窄,跌落石壁,水汽弥漫,泥沙四溅,虎啸龙吟,真有雷霆万钧之威。我们立足之处,是整块坚固的大石,高与瀑布顶端几乎相齐,仍然感到震慑和惶恐。延安的同志说,当年毛泽东济黄,遇凌汛,险情迭出,毛在船头抽烟,半晌无语,感慨说,看不起谁也不能看不起黄河。 一道山塬蜿蜒,一条大川奔腾,天险将秦晋相隔于此,使陕西当年免于日寇铁蹄。陕西文史馆编的小书说道,其时没有燃油,将汽车改造成烧炭发动机运输物资辎重;还说火车进陕时为避日寇炮击,必在隧道中原地咆哮作势,外面炮弹如雨,待得鬼子填炮弹的间隙才全速突过危险地带。逃难百姓必须下车,徒步走过这道日军炮火的封锁线,殁于途者不计其数,累月无人掩埋。 延安两日,盘桓于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宝塔山之间。当年河山半壁沦陷,延安成了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圣地。宝塔山并不巍巍,相对高度不过一百多米;延河水亦不滚滚,如今缓缓流淌的似是黄河之水。但是,这里曾经孕育着中国最先进的政权和最有活力的政党,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干部人才。长途跋涉投奔延安的人们,远远看到宝塔山,激动忘情,乃至于俯身亲吻脚下土地,热泪盈盈。据说山上宝塔,曾经被日寇作为空袭延安的重要地标,当时之所以存之未炸,就是觉得,宝塔山在进步青年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优先于中央驻地的安危。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是自豪的。延安人不骗人,不造假,以“红圣”、“圣地”冠名的商家和产品比比皆是。红色景点的纪念品部里,除了像章和军帽,到处都在播放和出售关于文革的纪录片DVD,这真是对红色宣传的解构。头脑中有反思,有纳罕:为什么我们走了那么长的弯路? 在桥山黄帝陵前,同行者无不虔敬进香。中国人,不论是谁,都不能数典忘祖。 值得称许的是,陕西人是爱家乡的,深以秦中人文、历史乃至血统为自豪。一路上,陕西籍的同事和当地的同行们一再引喻举譬,证明这里有米脂和绥德这样优秀基因荟萃的地方,有皇帝选秀的美女生产基地,有陕北与游牧民族通婚的优良血缘,众人微笑颔首。临了,从利比里亚回来的男士率言诘难,那芙蓉姐姐呢…… |
转自:http://junce.bokee.com/6326869.html2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