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邢台明长城述略

[游记]邢台明长城述略

2008-05-22    sina.com.cn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第15卷第1期2000年3月 冀金刚 刘龙启 赵建坤

朱明封建王朝是推翻元朝而建立起来的,遁入漠北的蒙古族各部,一直是明王朝北部及西北边防的大患。“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1明朝统治者了为维护其政权,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增强军事防御能力,在其统治的270多年里,共修筑了三道长城防御体系,即:外边长城、长城主干线、内边长城。内边长城自长城主干线缘太行山脉向南延伸,至河南境内龙门一带,其军事功能是阻止来自西北方向的蒙古族部族入侵中原,进而威胁明朝都城北京。
邢台境内的明长城属内边长城的南段。

一、长城概况

邢台境内的明长城位于太行山脉之中,河北和山西两省交界处。因为是南段,距北京较远,故与保定等地境内的北段内长城略有不同。“正统元年,给事中朱纯请修塞垣。
总兵官谭广言:‘自龙门至独石及黑峪口五百五十余里,工作甚难,不若益墩台了守。’”2其特点是:因山险制宜,绝大部分地段利用悬崖绝壁和沟堑代墙,而在山势较缓的交通要道筑墙设关,使山险与墙体有机结合,筑筑省省,充分发挥地形优势,又在附近山顶修筑烽火台,如有来犯之敌,则迅速点燃烽火,传递军情。因此,邢台境内的明长城是由多处关隘组成的。根据调查,关隘有:内邱县的鹤度岭、锦绣堂、烧梁关,邢台县的马岭关、黄榆关、支锅岭、风门岭、清风岭、路罗岭、王山铺、水岭、夫子岩、黑虎关、货郎神口,沙河市的黄背岩、数道岩等近二十处,每处关隘一般由城墙、关门、营堡、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建筑材料多为当地的毛石。
1644年,明朝灭亡,入清朝后,长城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再无修整。邢台境内的长城多为毛石粗砌,墙体又薄,结构松散,历经350余年的风雨沧桑,多数关隘城墙已不复存在,或残破严重,本文将选择相对完整的鹤度岭、马岭关、黄榆关、支锅岭、黄北岩、大岭口等6处重点关隘予以介绍。

二、鹤度岭长城

鹤度岭长城位于内邱县侯家庄乡小岭底村西北1.6公里处的鹤度岭上,西为山西省昔阳县。“鹤度岭口,在内邱县西百七七里,山顶最高,唯鹤可度,故名。其北二十五里为锦绣堂口,又北十里云凹口,皆接山西乐平县界。”3乐平县即今昔阳县。由关门、营堡及向两侧延伸的长城组成,附近山顶未发现烽火台。关门西向,西侧面与南北城墙平行,东侧跨出墙体1.7米,门洞平面呈“凸”字形,西窄东阔,窄处宽1.8米,阔处宽2.45米,进深5.7米,门洞坍塌,上原有门楼,镶嵌“鹤度仙踪”石匾,今均不存。“据《故关志》载:鹤度岭口,有月牙城,长五十丈许,高丈五尺,城有楼,楼门有勒石曰:‘鹤度仙踪’。”4今城门洞南侧仅存石台阶15级,当原通门楼。关门两侧及南北城墙构成月牙形,即《故关志》所记载的“月牙城”,南、西、北三面城墙长度依次为51、55、35米,墙体底宽4米,残高5.5米左右,顶宽约3米。由月牙城的东北、东南两端筑城墙与悬崖衔接,长120米,现大部倒塌,残存高度已不足一米,墙厚1.5米。月牙城内北侧现存建筑遗址50多平方米,当为营堡,用于屯住守关将士和存放军械物资。
在关门内侧,有《内丘县蒿都岭城记》碑一通,青石质,平顶抹角,高2.25米,宽0.71米,厚0.21米,碑阳向上倒于地。刻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五月,对考证修筑鹤度岭长城的军事背景及其结构、修建时间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在月牙城北墙内侧突起如壁的岩石上有两处摩崖题记,一处为“万年天险”,竖行,阴刻,行楷,单字高15厘米,宽12厘米,左下方刻“周恪题”,字体稍小,题刻时间不详。另一处在“万年天险”左下方2米处,中间大字为阴刻竖行楷书“鹤度仙踪”,单字见方,10×10厘米,右刻寸楷“房山县知县陆宗龙书”,左下方刻“管工典史杨廷珊立”,后又刻五人姓名,字体细小模糊不辨。陆宗龙,贵阳人,万历初年任唐山县知县,此题记为当时其在任时偕同时僚到此所书。

三、马岭关长城

马岭关长城,位于邢台县宋家庄乡明水掌村西偏北1.5公里处的马岭上,北距鹤度岭长城8.5公里。“马岭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居民千家,山势顺险,下有涧沟二十余丈,名曰鬼谷,相传为王诩藏修处,其南六十里为清风岭口,山势高耸,盛夏无暑气,二口皆有关墙,为明时戍守处,与黄榆关相犄角。5马岭关为太行五大古关之一,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临深涧,中为小型盆地,平坦处可容三、五百人,筑东、西二道城墙,各开一关门,南北峰巅各有烽火台,西坡有敌台,涧上有桥。
东城墙顺山之陡坡边缘而筑,两端与悬崖相接,略呈“S”形,长约800米,毛石砌边,白灰色缝,内填黄土、碎石。墙体底宽3米,残高一般不足1米,保存较好处高达2.5米,外墙亦可见垛口残迹。西城墙与东城墙的结构及保护情况相同。西关门早年倾圮,现为一大豁口,原貌不辨。东关门与西关门相对,位于长城中段最低处,用规整的青色条石砌筑,现存高度为3.2米,宽4.5米,拱形券门洞高2.13米,平面为“凸”字形,外侧宽3米,内侧宽3.6米,进深3.2米,门洞内两拐角处有圆形凹槽,直径13厘米,当为门轴基槽,原关门已废失,现存关门为当代安装。东门西侧15米有营堡一处,条石垒彻,坐北向南,面宽两间,8米,进深6米,墙厚0.7米。坡式顶,前檐稍高,后檐置瓦,以流雨水,屋内为券顶,高2.8米,东间为明间,西门向南开有窗口,高0.75米,宽0.67米。
马岭关长城建有两座敌台(楼)、烽火台。
敌台,一在西城墙北端正东40米的山坡上,实心高台式,坍塌严重,南北长6米,东西宽3米,残高仅2米,用不规则条石砌筑,白灰抹缝,内填黄土、碎石,夯实;由第一座敌台上坡东行40米即为第二座敌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2米,残高1.5米,墩台的结构和建筑材料与第一座敌台一致,在墩台周围散落大量灰布瓦残片,据此可知,墩台上原有灰布瓦顶的建筑物,用于士兵遮风避雨,因此这座敌台可称为敌楼。敌台正西山坡下,即为沟涧石桥,桥西即为通向山西境内的盘山道,两台居高临下,处于监视了望的最佳位置。
沟涧之上现存单孔石拱桥为清代修建,在一块清代修桥碑上写道:“东连齐鲁,西接秦晋,别无他路可行人通往。”由此可见,马岭关有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明朝时为吊桥,遇有紧急敌情,则拉起吊桥,增强了军事防御力量,马岭关“旧设有东、西二门,敌楼、吊桥、官厅、营房、防守军兵,今废。”6两座烽火台分别位于北面、南面山峰上,相距约1.5公里,北烽火台三面临悬崖,规整条石砌成,残高4.2米,底部东西宽4.3米,南北长5.3米,南侧面有台阶拾级可上,台阶宽1.4米,长8米;南烽火台坍塌严重,残高已不足1米。两座烽火台位于马岭关海拔最高处,登台了望,关门内外尽收眼底,发现敌情,迅速点燃烽火,及时传递情报。
马岭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明代以前就筑有关隘。据《汉书》记载,韩信伐赵代,沿太行山西麓北进,就曾驻军马岭关,指挥汉军作战。在关门顶上,有一通明代残碑,碑额篆书“邢州西山关隘”,碑文中有“明嘉靖……”等字,当于明嘉靖年间刻立,是修筑马岭关长城的记事碑,可见明嘉靖年间曾大规模修建马岭关长城,现存马岭关长城即是此时修筑的。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5245701007v7c.html71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