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寻踪晋冀明长城1 |
[游记]寻踪晋冀明长城1 |
2008-05-22 sina.com.cn |
??题外话:本不想和火星人都知道的张艺谋新片扯上关系,也试图用“万里独行”来命名,不过那位田伯光老兄较之张大导似乎更让人浮想联翩,就用这个千里吧,一是广州到北京、河北、山西数千里之遥,二是寻访途中往往仗着年轻一个人跑前面去了,这两样加起来,也算是千里走单骑吧?不过没有什么好得意的,秋阳说我们至少相差一辈,诚然如是。我这么瞎跑,只算是为各位前辈增加一点效率、减轻一点负担。 老照片寻址几乎已经是小站的一个传统,去年长城@抗战的轰动犹在眼前,今年又相继发现一系列长城老照片,部分照片原址的现状很快又被确认。这是群体智慧和多年累积的必然结果,也是小站人值得骄傲的成果之一。三月份新发现的一张照片说明为通往五台山的路上的长城老照片引起了小站前辈老普的注意,该照片出自德国人Ernest 决心是定下来了,过程却一波三折。二十九日刚刚抵京的我没来得及多做休整,三十日晨一大早赶到京石高速西三环入口等待老普及老普夫人汪姨,因为堵车的原因,出发时间被拖后半小时。期间认识了为此行做文字报道的法制晚报记者刘娜,原本我们是要一起随老普车前往灵丘,因为堵车最后改为乘坐同往报道的新京报记者佟佳熹、徐春柳的切诺基前往琉璃河会合。谁知在琉璃河由于不慎开过出口,结果只能改在易县城关集合,中途不熟悉路况的我们又两次小小失误过后才在老普抵达易县十分钟后彼此会合。会合后在易县紫荆关、涞源浮图峪向几位记者介绍了两张老照片的原址,作了简单的今昔对比,为老照片确认预热过后午时赶到涞源县城,在熟识的涞源大酒店简单用餐以后继续赶路,经过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陉副道灵丘古道(亦称飞狐道)进入灵丘,与赶来接应我们的大同女作家淑女刘媛会合,径奔平型关而去。 得益于近七十年前发生在平型关附近的那次辉煌战斗,小站人曾多次到达平型关下白崖台乡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旧址乔沟、老爷庙等地,也曾循沙飞老前辈足迹到达过一关之隔的山西繁峙县平型关城堡旧址所在地平型关村。因此尽管平型关所在地没有正式的公路通过,我们仍然有驱车到达平型关的成算。结果是山上有路,车行颠簸,那是一条简易的采矿公路,坑坑洼洼不说,还七弯八拐、高坡陡坎的,上得山来,心惊肉跳。到达时,车行近八小时,已近下午四点。 “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正德六年(1511)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这就是后来的关城。 我们看到的平型关遗址正如《明长城考实》所言:“设在两山之间的缓坡地段,关口处建有一座小关城,今关城已残毁,仅零星地存有条石基础,关口尚存一砖券拱门洞,门额嵌有一匾,上刻“平型关”三字。……关门城台之上,原建有一座三开间的单层城门楼。楼和关门皆于1939年被洪水冲毁。现在见到的关门是1962年重新修筑的,并嵌上新的门匾。关门洞内,北侧墙壁上嵌有1965年政府所立的‘平型关战役遗址’保护碑”。旧时藩卫地位已失,关楼周边由于采矿等原因已经面貌大变,两边山上也只能看见矮小的残墙逶迤。除了远处经过的京原铁路证明它在地理上的地位外,丝毫看不出“京畿恃以为安”的禁控地位。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ced14010007ct.html2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