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华山游记 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的“西岳”华山,相距西安 120 公里,坐落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北望黄渭,南接秦岭,也是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华山名字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来说,同华山山峰像一朵莲是分不开的,古时候“华”与“花”通用,正如《水经注》所说: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 很多人去游华山,视为探险;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但 登到险处,胆战心惊,半途而返。华山之险是其特色,它的引人之处,也就在这个险字上。华山同时也是国内九个观日出最佳处之一。华山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这里四面岩壁如削,松色连天。如果可以在一个晴朗的清晨,东望而去,只见朝日如挟万丝,道道霞光普照,所有的山岭、松林无不染上金黄的色彩,与这苍茫的大地同时七色交织, 五彩缤纷。 我是在前年的十一国庆的时候才有机会随公司的同事结伴来到西安旅游。本想只在这里领略下古老的文化积淀便可以心旷神怡的渡完七天的假日。可同事们竭力要求导游带领我们去华山。 当我们从西安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后,车上的所有人已经对那些北方城市中罕见的平原景色变得麻木了。昏昏欲睡中,已是一片晚霞红照眼。早已知道登华山最佳的时间是在子夜后黎明前的那一段时间。在山脚下的酒店草草吃完,大家便携着途中的疲惫各自休息。 梦在导游的呼喊声中哑然而止。忙乱是必不可少的了,一番准备后。与昏蒙的夜色中,车子继续潜行。山路,依旧在黑夜中无声的蔓延,给人绝望也给人希望,因为不知道终点在那里,或许在万里之外,但或许就在几步之内。 其实一段时间以来,我已经厌倦了写字,在心灵坚实的城堡之下,文字是那么的苍白而无力,有时候甚至仅仅做一记录而已,但有时却那么没必要。对于黑暗中的华山,心中忽然如此的惆怅,心潮澎湃中一种忧伤,如潮袭来无所适从,仿佛胸中一切的感触都必须由这些文字来牵引着,伴随自己走过眼前这条通往绝境的路。感觉在顺着山势蔓延开来,顿时间满眼的黑夜竟成了破碎的山河,血溢千里无边无际,无法排挤无法克制。也就在这个时候,隐约的想到生命中假如找不到心了,也就无谓得或失,无谓空或真。古书上说:道不在阴阳,禅不在顿悟,佛不在心物。只有去掉妄念,那么一切将皆尽在眼底。可现实里把事物看的真切了,却一定又无端的升出烦恼,还是混沌些吧。古人说:不知道家,不能出世。可古人们还是忘记了,出世的目的却是为了入世。 站在山脚仰望黎明前的华山,一种磅礴的气势迎面而来,牵扯身体的每个毛孔在不断扩张着,一种轻盈和空灵的感觉在体内渗透;这一瞬间,我眼里的它面对我们这些世俗的不安躁动,竟依然不改它的沉稳深厚之色…… 平坦的山路旁,是绝壁千丈.奔流的溪水夹杂着一种仿佛愉悦红尘的欢快.喧闹着将世人的目光吸引.渐亮的曙色里,那溪水竟是绿的.一如岩石上的青苔般充满昂然的生命力.绿色的水,绿色的溪石,绿色的山,融在一起.忽然,自己这踏惯了城市的脚也被染成了绿色,并由此开始蔓延至灵魂的深处. 耳边,导游的讲解已被山势的压迫和周围人群的拥挤而湮没.而我则这被华山高昂着的头颅所震撼着.浑然忘了自己这一介凡夫俗子在进入这灵界的一刹那,已经让身边的一草一木所融化。 华山的山势因东南西三面全是峭壁悬崖,因此只有柱峰顶向北侧倾斜打开了登山的道路,为了便于游人攀登,一条横空的索道缩短了历史和现代文明的时间距离,也同时拉近了大自然的静寂和城市喧嚣的空间距离。只是我们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所得到的,远比这华山本身得到的多的多。 在山脚下回旋的等候栏中蹒跚里近一个小时后,我们搭乘的索道于晨雾中直上北峰,陡峭的石壁如悬挂中的碑铭,记录了多少千古的传奇已不得而知了。可这云雾中的华山毕竟还是多了几分神话的色彩。隐约中,华山在朦胧的现实中若即若离。 其实,登山活动本就蕴涵了着一种精神和信仰,那就是不言放弃的精神,勇往直前!想想的确如此,生活中,当人的体力和精力在发挥到一定极致的时候,坚持,似乎也便会成为一种灵魂上的奢求;可如果放弃,那也就等于全盘否定了付出,拦截了获取美好与真实的机会,进与退的抉择,迎难而上的信念在登山的过程中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自古华山一条路,这一条路大概有六十里地,任何想享受华山的人必须享受这六十里山路。这六十里的山路也的确非常的诱人,先是一些缓坡,慢慢上行,两边是天然石壁,山石崎,涧水潆回,间有飞瀑悬流,泉水淙淙,路间点缀着一些古迹,人们可以在溪水和山谷中尽情地欣赏峻秀的华山,山路很长,当不知内情的人们走出了二十多里路,在劳累中窃自发出华山不过如此的时候,路已经断了,迎面则是直岩壁立,峭壁千仞的山岩,回心石就在岩下,回心石的一边刻着“当思父母”,提醒你不可知的险境就在前面,现在回心还来得及;而它的另一面则鼓励你“勇猛前进”,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实到了这里的人是不会回去的,已经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就这么回去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前进是唯一的选择。过了回心石,就是惊险绝的千尺幢。千尺幢是嵌入石岩中的一条石槽,往上攀行,一线天开。此时游人也绝无观景之雅兴,须小心翼翼地移动,不留神看脚下,没有护栏的深渊让人恐惧。然而只有到了顶端,才能真正了解千尺幢含义,千尺幢原来是在一个仅容一人通行的窗口之下,堵住窗口,任何人不得通过,因此,看到洞开的窗口,心存侥幸地惊叹自然的神奇,想着“窗外”的景色,自有一种收获。然过了千尺幢,又是百尺峡,百尺峡三面临空,无依无靠,攀索而上,步步为营,等征服了百尺峡,似乎久违的山路又显现,给人一种山无绝人之路的感触,而这时,你已经接近北峰了。也是在这时,被紧张和谨慎趋走的劳累又跑了回来,且更加强烈,但风光却是非常的刺激,(惊险暂时还谈不上,那是下山的事)到了北峰,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仅仅是进入了华山内宅的大门,下面很长一段路,然无限风光已经离你不远了,但你还必须过一个险要的去处,那就是苍龙岭了,苍龙岭又是北峰通往其它诸峰的唯一通道,陡且狭长的,坡度有近60度,它的一边是光秃的绝壁,而另一边则是幽谷深壑,不到一米宽的石阶,从中穿过,人行其间,自己也许没什么感觉,却让观望的人惊心动魄。这些石梯或环嵌在山腰,或贯穿于两峰,如盘龙入云。 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伴与侧, 华山上气候是多变的,所以民间流传着“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之说。 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曾考证,“中华”、“华夏” 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都到华山举行过祭祀活动。这也说明了这个险峻之处真的是 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华山这里一直被称是道教的“第四洞天”,历史上象陈抟、郝大通、贺元希这些著名的道教高人都曾居于此处。至今山上还现存七十二个悬空洞,以及道观 20 多座,而什么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也都被列为重点道教遗址。而奇怪的是这么久远的历史中,佛教竟然从未涉足过华山的其中一处。也许这是因为华山的灵气与道家修仙的宗旨相合吧? 以前在相关的书上读过华山的历史渊源。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多达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这些名人古迹自隋唐以来,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等。 总是佩服人类的传播能力,当希望在心底被现实所需要时,一个个故事会成为生活的真谛。于是这些传说的故事便也成就了一方水土的民族文化精髓。 东峰称朝阳台,顶有一平台,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临高居险,大概有海拔2090米左右。整个山势由一主三仆组成,朝阳台的峰头最高,玉女峰在西、石楼峰在东面,另一处博台峰稍偏南,丰姿各呈千秋。 古时有对攀登东峰道路艰险的述说:山岗如削出的一面坡,高数十丈,上面仅凿了几个足窝,两边又无树枝藤蔓可以攀援,登峰的人只有爬在岗石上,脚手并用才能到达峰巅。而今这条山径已被开辟并拓宽几条登峰台阶路,也使得游人可安全到达峰顶。 立于峰顶,随目处浓荫蔽日,环境非常清幽。各地的游人在松林间穿梭着,阵阵松涛却掩盖不住红尘对它的袭扰。明书画家王履在《东峰记》中谈他的体会说:高大的桧松荫蔽峰顶,树下石径清爽幽静,风穿林间,松涛涌动更添一段音乐般的韵致,其节律,此起彼伏,好象吹弹丝竹,敲击金石,多么美妙啊。可今古间,几百年的沧桑,几百年的变化,使得这曾经的美妙演化成了如此的庸俗。或许,只有用书上的记载来抵御身边这些俗世的同行人的烦扰之后,这份感觉才会融合于胸了。 东峰的景观数十几处,其中一处是朝阳台北侧的杨公塔,它与西峰杨公塔遥遥相望,为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城将军亲笔所题“万象森罗”四字。还有一处崖壁上有天然石纹,好象巨型掌印,这就是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巨灵神开山导河的故事就源于此;此外,什么青龙潭、甘露池、三芧洞、清虚洞、八景宫、太极东元门等因年代久远或天灾人祸而废掉,现仅存遗址。只是从八十年代后,这部分景观才逐步得以修复。尤其是险道整修的加固,亭台重新建造,方使我们可以领略东峰的美丽。清晨里的东峰是那种出尘的秀气。站在峰顶,你完全感受不到华山独有的险绝。有的只是想在此驻足不愿离去。 喜欢登山的人都以能攀上绝顶而引以为豪。历代的文人们往往这里豪情大发,赋诗挥毫,留给后世诗文记述很多。南峰顶的摩崖题刻琳琅满目,俯拾皆是。诗人李白登上南峰感叹:“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宋代名相寇准的“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诗句都已传唱至今。 历代状写华山南峰的诗文很多。可惜,我没来这里之前却很少阅读过这方面的典籍。实是一种憾事。也许这遗憾在回到家里的时候,用尽许多的时间也不会被弥补。毕竟这思想中毫无准备的灵魂升华,在离开华山后的那一刻,会被更多的现实生活湮没。 南峰被古人尊称是“华山元首”。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中的最高,登上南峰海拔2160.5米的绝顶,会感觉天在咫尺之间,仿佛星斗随手可摘。环视中,群山起伏里,黄河渭水如丝如缕,苍莽平原尽收眼底。 峰南侧是绝壁千丈,如刀削般,一道深壑,使此处与三公山、三凤山隔绝。尤其是南峰的松,这里的松是挺拔和坚韧的,即使是峭壁上一点点的泥土,也可以让它屹立与天际云端。苍翠的容颜和舒展的身姿俯视着秦岭,伴着日月的变迁而傲然千年甚至万年。 在没有来到华山以前,曾经在我侧面接触和了解的印象中,华山给我的感觉好像是一盆巨大而精致的山石盆景。可只有身入其中,去体会和领略在攀登过程中的一切。我才明白,这上天赋予我们人类的不但是这些优美奇绝的景色,更多的是这自然造化中所蕴涵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魅力才让这个世界有着千姿百态的人生感悟,有着让生活继续保持幸福希望的源泉。也有了让华山在千百年屹立中的独醒。 西峰上景观比比皆是,象翠云宫,巨灵足,莲花洞,舍身崖,斧劈石等等,这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中,当然以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传最广。峰上崖壁紧题刻遍布,行草隶篆,琳琅满目。这里记录的是前人的足迹,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徜徉其中,你会感觉因为自己的生活中因缺少了对这些汉文化的了解而羞愧。峰北的绝顶叫西石楼峰,峰上杨公塔是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场将军亲笔题辞。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鸿蒙"题刻,是大书法家王铎的手迹。西峰山巅有一整块的巨石形状如若展开的莲花瓣,古时候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李白曾在诗中有“石作莲花云作台”的比喻,就是指此地。其实真正的华山西峰是一块完整的巨石,浑然天成。西北面是绝崖千丈,那里陡峭而巍峨、阳刚且挺拔。所以也因此而成为华山整个山形的代表,故而前朝古人常把华山叫莲花山。 华山归来后的心是轻松和惬意的,这大概是所有人登过华山的感觉。可在这轻松和惬意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在从此离开华山的时候,能长久的保持住在华山游览中所体会到的心情,不得而知。 车子载着一颗,让这背后渐渐远离的灵秀和绝险的华山所融化的心境离开了。只是我再也没敢回头望它一眼。我知道,那一望间,自己会被它的气质所倾倒而无法自拔。或许,这再次的一望之间,也就从此让我迷失了继续迷恋红尘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