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印象华山 |
[游记]印象华山 |
2007-07-24 sina.com.cn |
大多人写游记,题目会是某某游记、游某某;而咱是印象在前华山在后,因为那要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了,手头上只有一些拍摄技巧拙略的黑白照片,那时侯彩色照片可是很...市面上很少,一般人玩不起的。完成这个那可是真真儿的印象派作品了。 火车停了,站台上只有一排灰不溜的房子,铁路工人手里提留着《红灯记》中李玉和拿的那种信号灯,看再没有人下车,就对着车头方向晃了晃。远远的坡下是一处古建,深宅大院的,院里院外的都是树,后来知道是叫玉泉院,下山后才去逛了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列车开走了,站台上留下二十多口子男女,两三个下了山坡,其余的相互一打听,都是登山的,于是乎,凑成个小队,沿着铁路开拔,那时衣服都以蓝绿灰为主,为了爬山方便,姑娘媳妇们一般也都是这类,基本没有穿裙子的,稍微带点儿颜色的那是奢侈品了,白衬衫居多,咱和两个朋友穿个运动服算是这个小队里特别的。走不多远就是山口,站在宽些的山口,可以瞄见山成上升状,满是树,最高的地方灰白的应该就是华山。小队没有停顿,快速跨过铁路,钻了山沟。(这么写怎么看都像是游击队掩护学生进山) 路肯定也修过,大多地方被水冲没了,然后人走多了又自然形成的,基本是沿着沟底,有些地段可以看出道路的痕迹。可能是去登山的时间选择的不对吧,沟底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没有水。记得经过一处不算宽的地方,两边是不太高但竖直的崖壁,贴右手是路,左边低些的曾经的河床,路在这里转了个弯,也有人是从崖上过去的。沟里有地方可以看见另一侧山壁有凿出的佛龛或面壁的窝窝。到这里仍然少不了夏天的酷热,没有什么风,都给高高的山挡住了,山上树林制造的凉爽飘下来,给爬山的人提起了点精神,可却看不见华山顶了。 大约是七八点,反正是天擦黑了,来到几间老房子前,树很多,是稍大的一块平地,叫青苛坪,这里有个国营小旅馆。听老乡讲,再望上才是真正爬山的开始。在这里华山看得很明白了,灰黑的一片崖壁上有返白的一条,像个瀑布从崖顶跌落直下,四下里都是山,头顶上的星星有些长在崖边石尖上,有些长在树枝树梢上,还有些在山缝里含着,月亮的光从不知道的地方,找到一些高了点的石头上抹点白。夜里哥儿仨同小队分手了,舒舒服服地在大通铺上美美睡了一个大觉。 天大亮了,只是没见到太阳在哪儿。告别老乡,精神抖擞地上路。到了“回头石”感觉出了一点老乡的话,前面走过了的,那只能叫“走”,现在应该是登,是石头自然叠摞成的台阶,有些要借助手臂的力量。这个钟点没有下山的,上山的也不多。 “千尺幢”是崖缝上凿出的梯子,就是台阶稍微高点,两人并排困难点,两边有铁链可以保证安全。同时登梯的有几个挑山工,领头的大概有五十多了,黑瘦的,一根短扁担挑了个筐,筐里是袋面粉或大米,扁担压在肩窝里,不是用背的。问过话,回说两三天挑一趟,一趟百十斤的东西。还有位老太太和我们一起钻出了那个铁板的洞口,我们随俗问候大娘,大娘很健谈,七十多了,腿脚利落,没有黑发,住山外的镇子,每个月至少上山两次,已经坚持了几十年了。这让我们心中大呼天外有天,这要是在从前,肯定是位双枪老太婆的干活。 “百尺峡”是在近于七八十度的石壁上凿了一串仅可踏上一只脚的窝窝儿,一条贴壁的铁链乌黑油光的。到这可不是在“登”了,必须四肢齐动才行,好在不是很长。电影《智取华山》里那个叫着“解放军来啦”的军官,从崖上掉了下去,就是拍这里的景。攀上后有两山石壁间一条小道,山缝间卡着一浮悬的巨石,似乎动静大点都可能镇落下来,其实没什么可担心的,都是自己吓自己个儿,石头卡在那儿都已经呆千万年了。在那下面做了回舍身托石的形象留做纪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中间经过了个修缮一新的道观,倚山而建,咋看也不像电影里的老君堂,挂了个招待所的牌牌,有穿中山装的在里面晃荡,是招待重要人物的地方。过招待所望上,一路石阶很长。 登上北峰云台,规则的四边形,有三面直直地向下,听人说,原来有建筑,文革时被毁掉了,只剩下个基础。上面很平,可以搞个小球场巴稀的,如果来脚射门,皮球极有可能飘啊飘地...不知道会落在哪个山头,哪个沟地和石球碰了个正着,那可不是国脚了,该称世界脚。 从这里南望,盘龙岭那时看得真真儿的,一条石阶爬成串了的人,像龙身上的鳞一个接着一个,起起浮浮,飘飘悠悠的。当时咱很奇怪,咋就没看见人头呢?石阶前是个小小的石牌楼,应该说是个石头门,就是电影里侦察小队阻击那场景。到这儿终于彻底弄明白了,山下老乡为什么说这山要爬,而不说登。眼目前一条长长的人龙,一律神龙摆尾“屁股朝后式”,要不说怎么没见到头呢。听一帮才“爬”下来的说着掏心窝子的话:夜里就看的见脚下那一点,什么都看不到,谁知道是这样,快帮忙,腿肚子都抽筋儿了。 苍龙岭一段,石阶大概得一米宽窄见方,走两个人不用侧身,一步一阶刚刚好,像走在鲤鱼背的感觉,石阶就是那溜骨刺,两边圆溜溜向下,很深。念叨了句:这都何苦来得呢。脚底下还是绝对地稳健,悠悠闲闲,顺着向上叩头的人龙边飘着,手闲怜地朝崖下丢着小石子,没听着任何动静。 金锁关并非现在的样子,也非现在所解释的意思,一把锁都没有,现在的游人,都被那卖锁的给忽悠了一把。 过金锁关后,此时已口渴难耐,遇一道观,却悬挂一大大的“茶”字招牌,树下有石墩有八仙桌、长凳,却无人闲品。挑选个好位置就座,点了一大壶茶水,观看着游人从身边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穿行,喜滋滋地接受着人们的注目,待到付帐要五大元,有些惊愕,懂得了为何那么受人尊敬了。五元钱那时相当普通工人四五天的工资,可以到餐馆大吃大喝上一顿,可很快地又释然了,山顶之上水从何来,还是茶水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日头已经西斜,听卖茶老道言语,东峰一般只是观日,有旅馆这时该已满,南峰只有些个遗迹,晚间不宜攀登,保存较好数西峰。于是,晃晃荡荡地游望西峰,一路时见遗迹散落,遂确信了文革劫难。 西峰翠云宫的老道士礼貌地告之,观内已住满。咱们到是心安了,索性找一平坦石崖,天为被崖为床,学那老祖好好地修行。肠胃不是问题,出恭有些困难,这么好的地方自然不能随地方便的,打问到确切地方,集体行动。这是最最令人难忘的地方,一片斜崖之上,木屋探身崖外,如寺之悬空,如厕之时宛如神仙。唯一地一次体会神仙是如何方便。 峰顶有一巨石覆在崖上,被人们称为莲花,外面就是直立深渊,看着挺悬乎。崖壁之上满是文人骚客的题刻,那字还是耐看的,一条裂缝前插着一把铁斧,用铁链子栓着。谁还想去偷那玩意,偷了也抗不下山。得了,照几张歪像算做纪念吧。望南是一条山脊,凿有浅浅散散的台阶,如同脊背,头是西峰顶,尾隐入了南峰。电影里最后解放军冲锋、会师、欢呼那场,演得就是这。 南峰的西侧,按现在的叫法是孝子峰吧,东边主峰树林郁郁,南边深不见底,远看,山峦一层又是一层,如一道道高低起伏的墙。 ...... 那年陕西酷热少雨,观日没什么兴致了。与好友言有空闲再游历,后一直未兑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其实华山之险主要在北峰以下,苍龙岭次之。 后来游历了其他的地方,看日出日落的,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看网上帖子文章,很多遗迹都被恢复,不知是否能有原来的好,还有那个长空栈道,真是不该恢复,要是体验华山,一定不要坐缆车。还有那满世界的商店,确实方便了许多,可不知道会不会破坏了景致?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6efd77901000b0416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