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知青时的华山“赶集” |
[游记]知青时的华山“赶集” |
2008-06-27 sina.com.cn |
西安是我们第一个要停下玩玩的地方,当然还是没钱住店,又投奔了村里的另外一个亲戚家,这家男主人是个司局级干部,房子还挺宽敞的,至少有四个卧室,我们三人可以有个单间,那家的女主人是个家庭妇女,慈母,她有四个儿女,与我们年仿,也都插队去了。一见面,她就拉着我们的手,眼圈红红的说:看见你们,就像见到我自己的孩子,你们就安心住我这里吧。西安到底是大城市,在这里,生活明显比在村里改善多了,也可以吃上米饭了。大概是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吃相太可怜,我记得男主人公直摇头,还说,真是苦了孩子们了。在西安也白吃白住了两三天,游览了这千年古城的一些景点,如大小雁塔、碑林等处,那时还没有兵马甬。 惜别了像父母一样的男女主人,我们坐上了从西安到华山的火车,这段路程不太长,好像当年的车票也极便宜,大概就一、二元钱。在车上,遇到一个小麻烦,X 半夜下火车,当然也没地方去住,就只有蹲车站的长凳了,一直到天亮,大约清晨六点钟我们开始步行向华山进发了。 下篇:游人稀少山路阔,华山美景囫囵过 从小看过智取华山的电影,自古华山一条路这句话就牢牢的记在了心上。后来,在一九八三年的五一,华山还发生过一次旅游大事故,由于人多拥挤,不少人滚下山崖,此事震惊了全国,华山的险峻便更出名了。但当时我们爬山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一是人少,路上基本是我们三人行,偶尔碰上几个游客,走不到十分钟也就散开了,当时的感觉是山大路宽任我行。二是年轻气盛,又在山区生活了二年多,每天出门就是山,所以根本不把爬山当回事,尤其是上山,一点不怵。我们从山脚到山顶,马不停蹄走了一上午,在太阳正当头时,就到了顶峰。 只可惜当时还没有成熟的旅游,华山也没有宣传,我们拿不到任何可做参考的资料,就知道一股脑的往上爬,这地方是什么景点,有什么典故和特征,基本不了解,将华山美景,囫囵吞枣似地一瞥而过。现在对着华山导游网回忆着,才略有认知。 记得刚进华山那条沟,感觉就立刻不同了,我们一路从陕北来,满眼是光秃秃的黄土坡,但拐进这里,景色焕然一新,有石,有水,有浓荫大树,有溪边花草,一条清泉在石与草间欢快的流淌,路上的块块青石板,像迎客的张张笑脸,真是仙山哪,这是我入沟后的第一个感觉。刚上山时的路比较平坦,由于时间还早,路上基本没人,我们走的快,一路前行,陆续可追上几个游客,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先见到一群老年妇女,大约二十来人,全部是一身深色中式上衣,臂上挎着篮子,头上包着白手巾,不紧不慢的走在青石板路上,很是醒目,这些人绝对不是游客,这么大清早她们上山干什么呢? 走过比较平缓的一段路,我们开始爬千尺幢了,它是夹在石壁间的一条陡路,两边石壁又高又直,像被斧头劈开了一条缝,中间凿石为梯,记得这石梯又陡又窄,最窄处放不下一只脚,我们这些登山高手也不得不拉着铁索,小心翼翼的。当时感觉像走在一个深井里,被石壁压迫着、紧围着。记得走了很长一段,后来看资料才知道是300多磴石级,才从一个长方形的,像井口一样的地方钻出去,只见迎面崖壁上四个大字太华咽喉,真是太形象了,从战争的角度看,这个地方绝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真有一挺机关枪把在洞口,千军万马也休想上去。据说八十年代的旅游事故,就是因为挤在千尺幢的人太多,造成上面的人翻滚下落山崖,太惨了!当时我们走段路,游客极少,一点也想不到它会有拥挤的危险。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050c5d0100802d.html29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