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以雄伟、奇险、峻秀、挺拔著称于世,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城南,海拔2000米,南接秦岭,北瞰黄河,“远而望之若花状”故有其名。又因其西临少华山,故称太华山。这次西安之行有幸登临,虽说只登了四分之一,但仍感觉是很高兴的事儿。 吃过早餐,从西安市经近两个小时的行驶抵达华山脚下,在玉泉院转乘专线巴士沿着蜿蜒曲折的黄埔峪进山公路至瓦庙沟,从瓦庙沟乘索道直接上北峰。汽车忽左忽右快速穿行,狭窄的山路,蜿蜒的石径、峭壁的悬崖及万丈的深渊,让我们每个人都暗暗捏着一把汗,每一个拐弯的惊险都让我们不由发出阵阵惊叹。路的两旁是层恋叠嶂,绝壁耸立,虽说已经进入了深秋,可陡峭的石壁缝隙间长出的那些植被仍是那样的碧绿,我以为是有人专门种植的,问及是些什么树时,司机师傅说:“这些树木没有名字,只是自发而生的,等到了山顶,你才能看到一片片的树林”。这些不知名的植物以顽强的生命力装点了华山的险峻,把华山勾画得栩栩如生,我不由地深深为其折服。 车抵达瓦庙沟,仰头远望,一座座悬崖峭壁如被刀削斧砍一般,不远处一条笔直的石阶小路直插云霄,这就是著名的智取华山之路,全长1.8公里,1949年解放军突破华山之险,智取华山守敌,打破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神话,现在不见当年的险陉,在崖岩或裂隙上已凿有3999级石阶,傍以护杆和铁链,用于行人登山之用,但由于时间原因,要坐索道上山,只能在此留影了。 索道入口建在一处相对开阔的山路上,占地不是很多的基底牢牢地固定在山上,索道全长1525米,落差达755米,有“亚洲第一索”之称,建设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登过许多次的山,因为胆小从未敢坐过索道,但这次由于时间有限还得听从组织的安排,只好硬着头皮坐上了缆车。缆车带着我们在索道上像腾云驾雾一般缓缓滑行,置身于华山的群崖万壑之间,飘然若仙,渐渐地大家也不像刚开始那样紧张了。透过车窗往外看,饱览上山沿途的风光,峭壁耸立,奇峰峻岭,跌宕起伏,幽谷险道一览无余,那些葱葱绿植镶在山的缝隙之间,更为冷峻的华山增添了一分活力。人在车中,车行景移,仰望俯视,远眺近看,简直美不胜收。、 到达索道上站,同事们仍沉静于美景中,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向北峰进发。北峰海拔1614米,为华山主峰之一,又名云台峰,因位置居北得名。峰北临白云峰,东近量掌山,上通东西南三峰,下接沟幢峡危道,峰头是由几组巨石拼接,浑然天成。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曾写到:“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随着导游,拾级而上,崖石上刻满了历代名人龙飞凤舞的云海墨迹,每到一处都会听到一段美丽的传说故事。过北峰山门来到一处平台,只见平台上隆起一硕大而壁薄如盖的岩石,外形酷似鲶鱼,唇、齿、须、睛清晰逼真,薄薄岩石自然形成一间小屋,一组石桌石凳置于屋檐下,几个游人在檐下喝水交谈。绕过真武殿,就到了海拔1614米的开阔平台--北峰绝顶。相传这是昔日华山论剑之处,两块石头上写着几个字,一是华山论剑,一是金庸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鸯”,那写有金庸对联的石头已被栅栏围起,里面几个游人在舞剑留影,据说要在此留影必须交钱。峰顶人很多,匆匆在华山论剑的石旁拍个照留个影。 登上北峰后,举目南望,不远处东、南、西、中几座山峰像一个元宝一样屹立在我们面前,更是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奇石林立,古松傲然,险峻悬崖,感觉自己的身心已融入自然之中,真正感觉到了华山的博大,感叹万物的精妙。“看,那是苍龙岭,只有从那儿才能到达其它几座山”旁边不知何人说道,我顺着她们手指的方向遥望,苍龙岭沿山脊迤逦而上,如同一条蠕动的长龙。 沿原路下来,游人渐渐成队,欣赏指点着满目的历代崖刻,南行,就到“路仅容趾,下临绝壑”的“擦耳崖”,这是上苍龙岭的入口。耳崖是在一块巨大的岩石左侧凿出来的石阶,石阶较窄,一面是悬崖一面是岩石,我们紧靠山石慢慢上行,恐怕被蹭伤。过了擦耳崖,登御道,爬天梯,直奔苍龙岭。天梯是在近90度的山壁上凿出的石阶,石阶很狭窄,宽不足横履,石阶旁悬挂着唯一可供手扶的铁链……蜿蜒笔直向上,路的两旁是悬崖,必须抓铁锁链,小心蹬在浅浅的石阶上方可攀登上去,不一会儿手就让铁锁链磨出了红红的印,这才后悔为什么在山下不听劝买两付手套。我们停止了嘻笑,不时相互提醒着,“慢点---”“看好脚下的石阶,小心点--”,每个都双手握紧铁链,面壁岩石,小心翼翼的倒换着脚下的石阶,倒换着手中铁索……深怕一不小心就回坠如深渊,谁也不敢回头望一眼身后的绝壑,待到稳稳的站立天梯的平台之上,大家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望着山崖心有余悸。“太累了,休息会儿吧--”同事提议到。这也正合了大家的心意,天梯上的平台是最适合不过的休息场所,一阵山风吹来,更感心旷神怡,顿觉神清气爽。近处山雾缭绕,群山巍峨,近处坡陡沟深,峭壁如削,苍龙岭恰似横空仰卧的一条巨龙,青黑色的山脊绵延向上,让人流连忘返,不想继续前行。“加油呀,马上就要到苍龙岭了”路上好心的游客提醒我们,为我们鼓劲加油。果不然,前行不远过了都龙庙从左边穿过去,就到了传说中的苍龙岭。 苍龙岭,因势若游龙而得名,岭下有石碑记云:“苍龙岭,岭脊苍黑,形若游龙。长约百丈,宽不盈三尺。中突旁杀,下临无底。”这是对苍龙岭的形象描写。苍龙岭,同样有一条凿石为蹬的小道,其宽大约六、七十厘米,勉强可供两个人擦身而过。苍龙岭的顶端有一“逸神崖”,上刻“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相传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游华山,鼓足勇气爬上了“苍龙岭”,回头一望,见山路如此险绝,大惊失色,认为难以生还,于是写了遗书投下山涧,纵声痛哭。后人把这里的逸神岩命名为韩愈投书处。 告别势若游龙、绝壑万丈的苍龙岭,我们兴冲冲地继续前行,一路上凡是有铁链的地方,都有重重的金锁悬挂在铁链之上,有的地方锁满了几层铜锁,几乎看不见里边的铁链,只看到红色的绸带飘动于秋风之中。金锁上刻满姓名、登山年月日和祈福吉祥的话语,或祈求平安健康,或祝愿合家欢乐,或永结同心真挚相爱等等。地势渐渐开阔起来,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仿佛到了另一个境地。到一平台,顿感喧哗起来,金锁叫卖声、电动钻刻声不绝于耳。“姑娘,到了金锁关,买把金锁祝福平安,很灵验的。”会做生意的老板娘招呼着我们,不知是沿途的悬挂于铁链上的金锁感动了我们,还是被老板娘的热情所打动,每人买上一两把,刻上家中的名字及登山日期,刻上祈求平安健康的话语。老板娘说,再往上行,走上十几分钟,我们就可以到达金锁关,把金锁绑于此是再好不过的了。可是看看时间,离返程的时间不多了,如果再继续前行是没有时间再下来的,犹豫半天最后只好遗憾选一风景秀丽,金锁悬挂略少的地方,将锁及红色的绸带一并锁上铁链,双牚合十,默默祈祷,把美好的祝愿装进锁中,然后把钥匙抛于山崖,使吉祥永驻。 返回时间到了,虽然意犹未尽,但也不能继续前行,必须留出下山的时间,否则会让整队的人等侯,影响全天的安排。由北峰脚下攀天梯、苍龙岭到五云峰需要近三个小时,而由此沿原道下山,陪同的同事越走人越少,最后只有我和另一同事同行,下来的路上一个同事也没有看到,心中不觉是不是已掉队,不由更加快了下山的速度,都说下山容易上山难,我们下山只用了不到50分钟就到了北峰下山的索道入口,先行下来的同事们早已在此排除等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