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华山]游记、攻略、结伴同行 |
[游记]游记(华山]游记、攻略、结伴同行 |
2008-01-25 pigtour.com |
走进龙门石窟 随着游览的人群,我们走进了石窟,也仿佛走进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深邃睿智之处。 龙门石窟始凿于公元493年,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利津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诸朝。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进入西山石窟,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潜溪寺,又名斋拔堂,是北端的第一个洞窟。洞高9.3米,深6.65米。主佛阿弥陀佛,跌坐在须弥座上,面部丰满,胸部隆起,姿态静穆慈祥,衣纹斜垂座前。两侧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尤其是二菩萨,面部圆润,双目含蓄,充分表现了初唐时期的雕刻艺术风格。 接着顺着石阶平台往前走十几米,便是石窟中最著名的洞窟——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宾阳中洞又叫宾阳洞,据介绍,此洞从开凿到竣工,历时二十四年之久,是龙门造像艺术中雕凿时间最长、用工最多而又最富丽堂皇的一座洞窟。本尊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高8.4米。其面部清秀修长,高鼻大耳,微露笑意,是我国北魏中期雕刻艺术中的重要作品。主佛两侧侍立二弟子、二菩萨、。窟顶雕有十个伎乐天人,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宾阳中洞之北为宾阳北洞。正中是阿弥陀佛,高7.55米。佛的背光如熊熊燃烧的火焰,细识又象葫芦纹的组合,雕刻精工、纹饰繁缛而生动,是唐代火焰纹的代表作。宾阳中洞之南为宾阳南洞。中刻阿弥陀佛,面部丰满,衣纹流畅。洞内四壁大小佛龛星罗棋布。洞顶在莲花宝盖周围,有两个捧果品的供养天人和六个手持乐器的伎乐天人,衣带飘飘,电压秀丽。 经过万佛洞、莲花洞,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位于西山最高处的奉先寺。此处为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中的杰作。本尊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头部高4米,耳朵长1.9米,面容丰满秀丽,两目宁静含蓄,姿态端庄肃穆,衣纹简简洁流畅,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据传此佛是以武武则天为原形雕刻。两侧侍立二弟子,伽叶严谨持重,阿难温顺虔诚。那尊头戴宝冠、身着缨络的菩萨,体态妖娆,衣带飘洒,显得尤为端庄矜持,风采动人。天王像气势猛壮,威武刚健。力士则筋肌突暴,显得咄咄逼人。不同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 再顺着石阶前行,是药方洞、古阳洞,还有火烧洞、石窟寺、八作寺、极南洞。这些洞窟的雕刻艺术也是各有千秋,蔚为壮观,令人敬仰,叹为观止。过了横跨伊河的人行便桥,我们又来到了龙门东山石窟。这里的洞龛虽年代不如西山的久远,数量也没有西山的多,但在雕刻技巧和风格上,也有它的独到之处。其主要洞窟有看经寺、擂鼓台和万佛沟等。最著名的为香山寺,它隔伊河与西山窟龛遥遥相望。有登寺桥、寺前亭、连桥廊、石楼、藏经楼、钟楼、鼓楼,还依山凿洞龛七处,以及自号“香山居士”的白居易墓冢犹在,周围翠柏环绕,风景异常幽雅。 我们只花了近三个小时匆匆浏览了龙门石窟,虽未深入其中仔细端详,但足以领略了中华民族能工巧匠的伟大智慧,巧夺天工的出神入化,雕刻艺术的绚丽瑰宝。
|
转自:http://www.pigtour.com/Tour_Notes_Show.asp?ChkChildren=6468&type=22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