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行掠影──过潼关 |
[游记]西行掠影──过潼关 |
2008-05-22 sina.com.cn |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又因滔滔黄河自北向南,至此被关山所拦截,黄河冲击关山后折而东流,所以又名“冲关”。 潼关雄踞陕、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之说,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关隘之一,是关中的东大门。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便开始了统一六国大业。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下令废弃函谷关,于河滨之处拦路设关。从此,潼关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要隘。唐朝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占据潼关西进,唐玄宗仓皇西逃;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解放战争时期,陈庚、谢富治兵团在潼关一带打败国民党军队,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 谷深崖绝,天然屏障,虎踞龙盘。山高路狭,地势险要,山水之间。 潼关之所以成为历代军事要隘,是因为其地势险要,山水之间自然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它南依巍巍秦岭,西靠险峻华山,东南有禁谷阻隔,谷南又有12连城;北面渭、洛二川汇黄河抱关而下。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虎踞龙盘,地势险要。在这险要的形势下,且只有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古言道:“细路险要与猿争,人间路止潼关险”形容了这里的地势险恶。杜甫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另有诗人赞曰:“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故《山海关志》说:“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今在其古关口仍留有清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词:“第一关”。 进入潼关,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初现眼前,层层叠叠,千沟万壑。此时,仿佛能看到刀枪剑戟寒光闪烁,旌旗入林欲遮天日;又仿佛听到鼓号嘶鸣,马蹄声咽,杀声震天,一边是百万雄兵欲闯潼关,一边是虎踞龙盘守关坐镇,关隘上下一派潇杀景象。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83be20100083o.html30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