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读灞桥柳

[游记]读灞桥柳

2008-05-22    sina.com.cn

灞桥是一座著名的桥梁,还是中国古代木、石梁桥的典范。值得灞桥引以自豪的是,自秦至唐,一千多年中,她始终是古都长安的陪伴者。虽历经风霜雨雪,却也阅尽人世沧桑。并且像古都长安城一样屡踣屡起,旧貌常新。目前已知的可分为汉桥、隋桥、老桥和新桥。据《汉书·王莽传》记载“地皇三年(公元22年)霸桥火灾,自东起。卒数千以水汎沃救不灭,晨燌夕尽。”可见汉代灞桥曾是木桥。修复之后,王莽就改霸桥为长存桥,改木梁为石梁桥。据《雍录》记:“隋时以石为之。”
建成于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因在原灞桥桥址以南,故称为“南桥”,并在桥两侧沿河广植柳树。又据《长安志》:“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仍旧所为南北两桥。”到宋代时桥塌了。以后明清屡毁屡建。现在的霸桥又称老桥,是清代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重修的木梁石轴柱桥。1957年改建清代重建的古灞桥时,原墩完好未换。只是在桥墩和桥面上浇灌了钢筋混凝土。改建后的灞桥(即老桥)全桥64孔,总长389米。不幸的是,2004年4月老桥因水下支撑桥墩的木桩年代久远,桥梁亦已陈旧,现代的大型运输车辆已使它不堪重负,且桥墩密集,排洪不畅,会给陇海铁路安全构成威胁等原因,也被爆破拆除。由近年在老桥南侧新建的两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担负起过往机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要需。爆破以后留下桥墩下半截,一是要保存里面包裹的原始石头——碌碡,二是让古老灞桥遗址能供后人观览,展示祖国桥梁发展史。真是“风雪还未扑满面,却要折柳惜别灞河老桥”。好在汉、隋、清都留下了遗址可供参观,否则一朝惜别却成了千古之憾。

灞桥另有一名为销魂桥。《陕西通志》:
“汉时送行者至此折柳赠别,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销魂桥,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灞桥在历史上确是一座富有诗意的古桥。这和“灞柳飞雪”、“灞桥折柳”及其传说相连的。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在灞桥两边种满了柳。每当初春,柳絮飘舞,好象冬日的雪花飞舞。每当春夏之交,翠柳低垂,水花飞溅,冬则雪霁风寒,沙明石露。故有了“灞柳风雪”之称,后人将其列为关中八景之一。[清]朱集义对“灞柳风雪”景观有这样的写照:“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如果说灞柳飞雪是人们对自然景象的赞叹,那么更让人感动销魂的则是用“灞桥折柳”隐喻人们的伤情离别。古时候,灞桥是长安东去的门户和交通要道,常有人过桥东去,此桥便成了送别之处。长安人送别亲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柳”者,留也!妙哉!灞桥的“柳”啊,既为漫漫的旅人送去亲人的祝福,又暗谐了一个情思如缕的“留”字。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灞桥也因此赢得了“销魂桥”这个更为动人的名字。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511d8801000avf.html35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