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民间艺术传人王蓝田:靠泥咕咕才活下来 |
[游记]民间艺术传人王蓝田:靠泥咕咕才活下来 |
2008-05-22 xaonline.com |
原文:http://news.folkw.com/www/rmrw/10102238.html 王蓝田素描 杨屯位于河南浚县城东,距离大山两三里路。站在山脚向东望去,平坦的原野上麦苗青青,村庄如麦田中的孤岛,朴素而安详。 一条小路,将村庄与世界相连。常见的村庄景象,院落外,老人靠墙坐着,安静地享用冬天的阳光;他们的身边,孩子们呼喊着奔跑,不能片刻消停。和一般村庄的村民不同的是,杨 屯人对我们这些外人的到来并不怎么留意。村子名声在外,村民们已经习惯了各色人等进入他们的生活。后来跟他们聊天,村民说,扛着摄像机的记者,大惊小怪的游人,搞美术的教授、学者,金发碧眼的老外,都是村里的常客,他们早见怪不怪了。 在村子里流连了几天,我们接触了十来位农民艺术家,他们赋予泥巴的鲜活和生动,让我们惊奇赞叹,深深沉醉。从村民口中,我们也了解到了泥咕咕历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历史。不同的时代,泥咕咕对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有时是一种爱好,有时是一个饭碗,而有的时候,是他们赖以活命的依靠。 在杨屯老一辈儿人中,出了不少高人,他们的作品各有特色,风格独具。王廷良以戏曲人物见长,造型古拙厚重;王蓝田注重趣味性,作品形态生动,细腻精致;李永连的作品富于夸张,以豪放著称;侯全德则注重造型变化,作品以新奇著称。但这些前辈高人多已去世,85岁的王蓝田先生硕果仅存。经浚县宣传部新闻科长赵士杰介绍,我们前去拜访了王蓝田先生。 坐在家中摆放泥咕咕的架子前,王蓝田轻声缓语,将我们带进了泥咕咕刚刚走过的这百十年。 小时候的“家庭作业” 跨进王家的大门,王蓝田正带着他的孙子王红杰捏泥咕咕。 老人比较瘦,身穿黑色棉袄棉裤,跟一般的乡下老人没什么两样。虽然满脸都是皱纹,下颌白须稀疏,但眼神中却透着一种生动的气息。家人说,老人85岁了,但每天都要捏些泥咕咕,对于他来说,这是天下最开心、最有趣的事。 见到我们来,老人马上要停下手中的活儿,但我们不愿错过大饱眼福的机会,坚持让他继续捏。只见老人拿起一团泥,捏一会儿用根小棍儿扎扎捅捅,几分钟后,一个小猪捏成,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像是一头小活猪要从老人的手中挣脱出来,看得周围的人啧啧称奇。 王红杰随后也捏完了,在我们这些外行看来,他捏得也很好,但总觉得没有爷爷捏得生动有趣。他把自己捏的小猪递过来,让爷爷指点。王蓝田也不多说,只是在小猪身上捏几下给他看。老人说,村里人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学捏泥咕咕,说多了也没用,都是从小在家里看,大了开始捏,捏着捏着就会了。 王蓝田生于1922年,六七岁就开始捏泥咕咕,那时他爷爷像布置家庭作业一样,规定他们小孩子每人每天要捏50个泥咕咕,捏够数才能玩,不够不准出门。 他家22口人,爷爷是掌柜,大小事都管。家里除了妇女,男的都得捏泥咕咕,那会儿讲究男耕女织,女的主要是纺花织布。他父亲弟兄四个,每人面前一块泥,孩子们都跟着各自的父亲干。他父亲捏大泥咕咕,二叔捏马,四叔会捏大头狮子,小孩子们光捏手指头肚儿大的小咕咕。那会儿没多少精美的泥咕咕,生活艰难,做得再好也卖不上价钱,所以不讲究好,只讲究多,多了才能多卖钱。
|
转自:http://blog.xaonline.com/user1/4598/archives/2007/23897.html40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