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安古城墙 |
[游记]西安古城墙 |
2008-05-22 sina.com.cn |
去年10月中旬,我一个人跑西安去玩了几天。游了古城、东线、华山。可惜的是没留下照片,因为上华山那天正好下雨,相机里进水,胶卷废了;回来后也没有及时整理自己的记忆,现在怕脑子也进水,人也废了,所以在指尖下将一年前的一些印象小心复原。 。。。。。。 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给我猜过一个闷儿: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面住着十万兵;出去八方来打仗,留下二万在守城。这是一个字谜,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但那时四四方方的城在脑子里并没有具体印象,因为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是不设防的,环绕人居的只有群山。 后来去了北京,看到了那高大威严的紫禁城红墙,但并没有把它与城市联想起来,只觉得墙里是皇家禁地,不是平民百姓呆的地方;后来才知道北京原来是有三层城墙的,最里的也就是紫禁城叫宫城,中间为皇城,外面的叫京城,只是外面的二层被拆是不见踪迹。也到过南京,在断壁残垣前匆匆掠过,感觉那城是有缺口的,没有体会到《围城》里那句话:“婚姻就如一座围城,有的人想走进去,有的人想冲出来”的深刻含义。只有这次到了西安才认认真真的走在了城墙之上,对城市特别是古城有了一个完整的概念。 登西安的古城墙是在一个下午,天似乎有些阴,一片灰茫茫的感觉。青灰色的城墙经岁月的风雨冲刷,有的地方已斑驳脱落,显得尤如一个老者。一个人背着行囊自南门拾级而上,没有同伴,没有导游。因为过了十一黄金周,宽阔的城墙上只有稀稀落落几个游客,偶尔会有几个外国青年骑着自行车在身旁呼啸而过。喜欢一个人这样信马由缰地漫步,说不定哪一脚就踏在哪位巡城皇帝的脚印上,似乎在与王者同行。脚下的青砖刻着制砖的那个村的名字和年代,但却记录不下我的脚步,只有自己的心中会记得。一个人的时候想象力会象雨后草儿一样疯长,仿佛此刻自己一下子成了那个孤灯单刀的侠者、那个披发行吟的歌者、那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当一个人的时候,心才会安静下来,思绪才会自由地飘散,感受到远古传来的信息,聆听到古与今的碰撞。 《 带一本书去西安》写道:“西安城墙,是中国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城墙,置身于此,你才真切体会到古都西安的真正含义。”其实那北门处原是个豁口,因为火车站就在北门处,那里人流车流多,有豁口便于交通。但中国历来是讲究完美的,我去的时候断口刚刚连结上不久,使城墙成为一个整体。来之前看过西安的一些资料,知道这座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因为顶宽比城高还长,所以走在城墙之上确实能感受到宽敞气派。墙周长约12公里,我从南门一直走到北门,也就是说我走了约有6公里,历时二个多小时,在八达岭长城时我也没有走这么久,走这一道喝下了二瓶冰红茶。 西安城墙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策指导下,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朝确实是大兴城墙的年代,现存的八达岭长城等都是明朝建的,可能是之前都是土墙不好保存吧。上个世纪,毛效仿朱的做法,提出过:“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想想也蛮可笑的,现在各地也存有不少洞,但当时并没有多少粮可存,现在多用于做冷库和培菌室了;霸倒是想称,可惜没有那个经济实力。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389f3010006mb.html30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