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认识的西安城墙 |
[游记]我认识的西安城墙 |
2008-05-22 sohu.com |
搜狐博客 > solarwing的臆想世界 > 日志 > 天下杂侃 2008-01-12 | 我认识的西安城墙 标签:朱雀门 西安城墙 西安 长安城 老子 狼烟远逝留古堡,坚城深河门楼高, 敌楼角楼文昌楼,钟楼鼓楼城隍庙, 历历珠玑故事好,恰恰散落组合巧, 功成身在铸青史,一样风流醉今朝。 在中国古代,城墙是权力的象征和维护权力的工具,当敌锋镝,是防御系统的主体构建。西安城墙是当今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垣建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也是今天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西安城墙用黄土分层夯筑,每层用石灰、土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外砌青砖,十分坚固结实。城墙周长13.93公里,东西长4256米,南北宽2708米。墙高12米,底宽16至18米,顶宽12至14米,呈长方形。墙外环有宽20余米,深达10余米的护城河。 西安城墙主要有城门4座。东有长乐门,西有安定门,南有永宁门,北有安远门。每门设瓮城、月城,纵列正楼、箭楼、闸楼,构成3楼2重城的防卫体系。正楼高33米,面阔7间,宽40米,顶歇山式,重檐回廓。箭楼是单檐建筑,内分成4层,外设有48个箭窗,射击防御之用。正对闸楼设有可以随时起落的吊桥。 城墙每距120米设有凸出的敌台,共有98座。现有93座。敌台上建敌楼,是守城将士休息、瞭望和作战的场所。敌台可以使攻城者三面受敌,两台距离恰在箭簇、火铳等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内,杀伤力极大。 城墙四隅各筑一角台,西南角台为圆形,其余3个为方形。角台突出墙外,建有比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其在战争防守中的重要地位。 魁星楼是城墙唯一与军事防御无关的设施。魁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主宰文运兴衰的神仙,又称“文曲星”。如果有幸被他的朱笔点中,就能妙笔生花,连中三元,成为状元。 城墙顶面铺有青砖。墙外侧有1.8米高的垛墙,计有垛口5984个,作射击、刺杀之用。内侧是0.8米高的女儿墙,防止兵将马匹失足坠落。每隔68米有一个流水槽,共170个。沿城内侧设有登城马道10处,供人马调集之用。 西安城墙的闸楼及月城于民国初年拆除。北门正楼和南门箭楼亦先后焚毁。南门闸楼及月城现已恢复。1927年初开辟中山门。1928年开通玉祥门。1939年开通勿幕门。1953年开通和平门。1986年开通建国门、尚德门、文昌门和朱雀门。21世纪初修复原辟缺口,开通解放门、尚俭门和尚勤门。 在礼炮、礼乐、号角和锣鼓的奏鸣下,中华仿古迎宾第一式的西安入城式开张了。这是参照古礼中的宾礼和唐时《开元之礼》仪规改革改成。以城墙为背景,以古战场为舞台,使人步入神话世界。在现代人装扮的文武大臣和仕女引导下,隆重走进历史的辉煌大唐。 大唐的长安城内外有3重城墙,周围80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墙的9倍多。唐末战乱,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于元佑元年(公元904年)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建。放弃外部廓城和宫城,以皇城为基本城市规模,封闭了皇城的朱雀门、安福门和延喜门,北面开辟了玄武门,改皇城为现今西安城墙的基本轮廓。 改建后的城墙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至宋、元两代,名称和建制改来换去,只有城垣规模基本没有改变。元代称奉元城,一说城垣圆形的西南角为其改建。一说系唐朝韩建修的角台遗址。明代将军徐达占领后,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也是今天西安的称谓。西安民间传有“汉冢唐塔朱打圈”的俗语,这也符合朱元璋公元1370年下令改筑修建的史实。 西安城墙为明代建造的说法民间流传已久,史学界似乎也盖棺论定。我一直坚信城墙是有生命的,等待他开口讲话,告诉我们已知中的未知。终于在含光门修缮时,实物印证了城墙南段、西段部分为唐代皇城。从城墙拆除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隋、唐、宋、元、明等朝代修建补充墙体的遗迹。西门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明代位置南移。南门建于隋初(公元582年),叫安上门,唐时称南门。唐末北面开辟的玄武门,确切地点尚不明。 西安城墙的成长和发展有其漫长的过程,后续的修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西安城墙的历史叠加,追溯源头,完全可以延伸到14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不应该因明时的修建包砖,便断定仅有600余年的历史。中国历史遗存虽然庞杂,但历史的缺失却很多,研究者众,看法各异,谈不上事非曲直,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争鸣结论的不同。如果喋喋不休的争论仍需继续下去,也不要有失公允,轻飘到急于贴上明代的标识,采取中庸的办法,叫古城墙似乎和谐一些。 为我们提供了立体的、全方位视觉享受的西安城墙曾刮过隋唐的雄风,经历五代、宋元的硝烟,沐浴了大明的清风,在历史风云中,肇始绵延,彪炳千秋,安然如山,深沉敦实。青色的凝重如父亲坚实的臂膀,可以承担沉重的历史责任,也可以爱抚今天儿女的依傍。 钟楼是古城记忆的支点 西安古城的大街小巷,大多呈横平竖直的棋盘格局。街道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位意识极强。钟楼在西安古城的中心点,位置极佳,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在这里交汇。虽然现在饱受左邻右舍现代化高楼大厦的挤压,依然不失华丽典雅、庄严稳健的挺拔,构成了今日西安老城区街道布局的基本轮廓。金碧辉煌的钟楼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同类建筑之冠,是形制中最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钟楼是西安古城特有的防御系统的指挥中枢,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公元1384年),初建在广济街口,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整体迁移至今址。钟楼通高36米,占地1378平方米。下部为方形青砖台座,高8.6米,边长35.5米,辟十字券洞贯通四街,洞高宽各6米。楼为方形两层,面阔进深各3间,四周围廊,重檐三滴水攒尖顶,置鎏金宝瓶刹。台基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每层均有斗拱飞檐,绿色琉璃瓦覆盖其上,顶部四角攒顶。钟楼西北角原悬挂唐代景云钟,其铭文为唐睿宗亲手撰书,现移碑林博物馆。1997年仿制景云钟置原处。楼体为木质结构,踏木梯可登二楼,四面有门,外置回廓,凭栏可以眺望。 钟楼每层门扇上都雕有大量浮雕,述论着古代经典的轶闻和典故。那些“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嫦娥奔月、文王访贤、画龙点睛、伯乐相马、柳毅传书、斩蛇起兵、单刀赴会、岳母刺字、孟母三迁、闻鸡起舞、八仙过海、灞桥折柳、陶潜爱菊”等约64幅画面,沉积了浓厚的民俗民风,构思独特,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艺匠们追求细腻纤秀、精雕细刻、柔和清丽的审美倾向,显现了古人教化的意图。画面凸现了文学功能,文学借助画面来流传,也把古人正义、勤劳、善良、勇敢、美丽、追求的一面,尽情地展示了出来。道理不讲不透,这些熟悉的故事,寓教于游客,在这里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站在钟楼二层楼外廊,20世纪50年代住过苏联专家的欧式人民大厦还看得见。我小时候在西安实验小学上学的校址就和大厦的东门相对。班主任公老师在课堂上告诫我们的话,至今还忆旧犹新,“同学们,你们在街上看见外国人不要围观,不要尾随,要有礼貌。”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校门口跳皮筋,受到了高鼻子蓝眼仁的外国人拍手围观。惊得我们一哄而散时,却受到了手持糖块的她们尾追。我们向公老师告外国人的状。老师笑了,羡慕地说:“孩子们,你们是最可爱、最幸福的。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的俄文老师,娜达莎。”“老师好。”我们鞠躬抬起头,这不是拿糖果追尾我们的外国人吗?娜达莎教了我们5年的俄文,带我们上过钟楼。此后,我们不怕人民大厦的苏联人了,“苏联老大哥呀,挣钱挣得多呀,买上飞机票呀,坐到莫斯科呀。”我们高兴地唱,我们忘情地跳。 高楼低街,灯火通明,人蚁无眠,新宅参差,一个现代化了的古城,不应该患有失忆症。怀旧是对过去时代的美好事物、美好传统在心灵里的一种传承。怀念往事应该在一代代人的心中继续延伸下去。在前卫创新的古都城市里,怀旧不会使人老去,钟楼还是年轻时人见人爱的漂亮模样。这个历史坐标,以古朴的身姿,拓展着历史。她洞开回忆的四扇大门,彰显着一座古城的精髓和灵魂。 鼓楼的之乎者也 1996年9月,西安新建了钟鼓楼广场,使朝夕相望的钟楼和鼓楼姊妹俩心花怒放,携手一展靓丽的风姿。 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矗立在西安市西大街北院门南端。楼通高33米,下部为长方形台座,楼基正中有南北方向的起拱门洞。楼坐北面南,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式,高大坚固。楼有两层,面阔7间,进深3间,周围廊,歇山顶。原有清乾隆御笔的“文武盛地”和咸宁县李允宽所写的“声闻于天”巨匾分悬高楼南北。匾毁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现匾为近年新作。楼中立柱直径80公分,长17米,系完整的巨树制作,每根重约4250公斤。鼓楼和钟楼一样,是古代西安城市防御系统的指挥中枢。清亮悦耳的晨钟和温厚平和的暮鼓在和平日子里,肩负着报时作用。走过风风雨雨、朝朝暮暮,今天原有的天将晓擂鼓开城,日暮时擂鼓闭门的城市管理作用,已泯灭殆尽。快乐的钥匙就挂在自己的身上。今人兴高采烈地掏腰包擂打,是一种平民化的庆祝,是一种幸福的愉悦祝愿,是一种生活的激扬放飞。 鼓声也擂醒了我少年时的梦魇,心舟又划到了风雨飘摇的当年。那是1966年的文革时期,鼓楼西边的广场是连片平房民居大杂院,贴南基座留有窄窄的小巷,我们班有两位同学就住在靠西边基座的小院里,就近的同学课外学习小组就设在这里。我们搭过梯子翻墙上过鼓楼,最终被看守的老头吆喝着撵下来。老师们须臾间纷纷关进了牛棚,靠着鼓楼大砖墙面晒太阳的我们几个人在院里酝酿成立了毛泽东主义红卫兵战斗队,一杀进学校,就和对立派接上了火。 当时还没有发展到持械武斗,荒唐的辩论激烈到相对站着蹦脚唱骂。对方尖声唱:“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要是革命你就站过来,要是不革命就滚他妈的蛋!”我们喊叫唱:“老子英雄儿接班,老子反动儿背叛,要是造反你就站过来,要是不造反就滚你妈的蛋!”唱骂累了,也就互不服气地散了。 为了扩充力量,保皇派筹委会清理的,造反派临委会不要的,我们统统登记造册,发红卫兵袖章。保皇派歧视我们是一锅杂烩,造反派晒笑我们是乌合之众,但他们是什么?我们成了夹在两大派中间弱小的第三势力。那什么东西都想搞掉的年头,我们这些用别人的错误折磨自己的人,主要革命活动也就是白天在人群中抛撒传单,夜晚满街涂写大标语,废寝忘食地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游行、喊口号。本来还有一个计划,就是上鼓楼搬古代的桌椅,搞一次抄家破四旧运动。不巧的是我们还没有召集队伍,另一学校的大批红卫兵蜂涌登上鼓楼,真不知怎么的飞檐走壁,还拆了高悬的“文武盛地”、“声闻于天”的大匾。荒唐的人,干荒唐的事,耻辱的污迹,挂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无知举动的祸害,今天已无法弥补,自身的内疚,会伴生命作结。 悲喜剧交织的年代,充满燥动,充满荒唐,动辄就造反的大规模红卫兵运动三番五次的折腾到1968年末,最后被老人家派来的亲人解放军支左部队收缴了武卫的枪炮子弹,并发出最新指示,指引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红卫兵散了,城市安静了,鼓楼有了片刻的喘息,紧张的心情松弛了。 |
转自:http://solarwing.blog.sohu.com/79298223.html43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