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安手记:在时间中消陨的城墙 |
[游记]西安手记:在时间中消陨的城墙 |
2007-07-27 xieyouji.com |
通常他们是在上午九点多钟,日影在地上走了四分之一圈的光景下,才慢悠悠的打开店门,卸下一面一面的门板,开始扫地除尘。他们有时会打一盆清水,用古老的方法在地上喷洒洁尘;有时会给花盆里的石榴树浇水,浇花水自然是养了两天的了,或许偶尔会信手放上刚敲开的鸡蛋壳。收音机一定是开着的,声音是大是小,要看节目里吼的是秦腔,还是婉转的女声,有时,也视乎心情而定。 这是他们的早晨,他们的早晨从穿越城门的生活开始,从城外的家到城里的店面。他们是这个城市的手艺人:也许是拐角只买羊肉泡馍和肉夹饼的老温家,伙计却姓马;也许是挂了一墙剪纸和皮影戏的小铺,为了防灰,剪纸们都躲在塑料袋里;也许是专门给仿古建筑配石像的石匠,一个院子都蹲满半成的石狮子、石麒麟、石马;也许是收购旧物的骨董行,木架上摆着似真似假的兵马俑、藏银首饰、蓝田玉;也许是裱糊古字古画的某某轩,老板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却有时也偷偷做张碑林拓片,等待某个台湾人花大价钱买回去。 他们是西安城中碎石似的一代人,均匀地分散在沙粒般的百姓中,粗看似乎略有别像,细品却是一样:坚强、朴实、有分量。仍然有一些口口相传的秘密和技巧在十年中偷偷保留下来:他们多数继承了父辈乃至祖父辈的行业,手艺或手工,因此,他们对物事的材质、工艺和做工都有很强的判断力;他们因而尊重,有的时候,只尊重和他们一样的手艺人。 他们代表着这个矛盾的城市:传承了千年重的时间和历史,甚至来不及驾驭那匹疾驰的时空之马,眼前的景色却突然由青葱的草原嬗变成干涸的沙漠——历史遗产在这里似乎变的无甚用武之地。就这样,在西安看到的,往往是文化在经济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微笑:钟鼓楼之间颜色鲜艳的麦当劳快餐店;大雁塔下嘈杂然而热闹的音乐喷泉广场;满大街兜售的十元一盒的、表情僵硬的、石膏模具中翻制出来的,仿造兵马俑头像…… 很难判断这些对自身的简单复制和仓促发展会给古都西安带来什么。背景风云变幻,不如此快马加鞭,就会被漏入箱底成为陈旧的文化骨殖。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欣慰的是:再不会有焚书坑儒的骇人一幕,虽然书的零售价格越来越高;再不会有火光中嘶哑哭死的阿房宫,当然再也不会有阿房宫;再也不会有胡乱拆除的古城墙,地球人都已经知道了那是遗产,学会用另一种方式保护,可惜在水泥修萁过的城墙上,再也不会有细细的嫩草生出春天的美意。 因为没有人再肯去用浓厚的糯米汁来黏合砖瓦,因为耐心太贵重了。慢,在今日已经成为星巴克快餐咖啡店中沽两而售的奢侈品。 但是我们得学会知足,毕竟在我们狭窄的视野中,躲过愚人之手的城墙已为稀数。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原谅这些封闭在长安城墙中的大兴土木?还有几年几月,科技足够发达,我们才敢惊动沉睡着的始皇陵?还有几座完整的城墙值得我们在昏黄时刻,攀登、驻足、观看这种内外对峙中的文化和心灵征象?感谢西安、感谢南京、感谢平遥,他们的迟钝,拯救或挽留了一个消失中的城墙片刻。 如此,才有风往南吹,吹到西安忽然停住了。 |
转自:http://www.xieyouji.com/xieyouji/china/shanxi/travel-notes/2006/0721/39221.html31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