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与新加坡诗人 |
[游记]我与新加坡诗人 |
2008-06-27 sina.com.cn |
在08年乍暖还寒的春日里,我们相聚在故乡的小城,探讨旅居新加坡诗人马龙云的诗文集《孤单的旅程》。会议让我代表马龙云早年的老师说些话,本人深感荣幸! 我与马龙云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诗人马龙云早年就读于黄羊川初级中学,那时,我荣幸地做了他的语文老师。早年的马龙云,身体比较孱弱,个儿小小的(大概是因为年龄小的缘故罢),但面色却很健康,尤其是那双机灵而活泼的眼睛,总是那样笑盈盈的惹人喜爱。小时候的马龙云性格有些内向,较之同时期读书的陆燕/王爱华这些活泼的女孩子,他腼腆的更像一个单纯羞涩的小姑娘,每每面对老师时,多少还有些害羞胆怯!但他的语文却学得很好,其他课程也很优秀,在当时中专招生火热的时候,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兰州石油化工技术学校录取! 从那时开始,我们便分别了,这一分开就是十数个年头,中间再也没有过相聚的时候!但是,关于他的一些情况,我还是有所了解的:他先去新加坡留学,后就职于某外资企业,娶了河北的姑娘为妻,06年准备出书,07年出版博客诗文集《孤单的旅程》……这些重大的事情,我都是有所掌握的。 龙云同学是我的学生中走得比较远也比较成功的一个:早年留学新加坡,就已经让我倍感欣喜,而今,大作问世,且无论在诗歌艺术的形式,还是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以及诗歌艺术抒情言志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取得了很多突破。仅从这一点来看,就不仅仅是欣喜欣慰的事情了,我的真实的感受是---惊喜!自豪!骄傲!刮目相看! 还是说说他的诗文吧! 感情的漩涡 曾一次次第使你我都深深地陷入 我们的未来 不会有好的结果 你要等我的誓言 飞去的白鸽 已清楚地告诉 ...... 面对五年的艰苦历程 我只能放弃对你的选择 这是诗人写给少年恋人的一手言情诗,是一首饱含着忧伤,愁闷,无奈而又痛苦的诗,诗情饱满凄美,意境悠远深刻,寓意耐人寻味。正如诗人所说,写出这些,他有哭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的理解是这是一种对放弃恋人,放弃故友,放弃故土的无奈和痛苦!毫无疑问,有所求,就必有放弃,放弃是一种抉择,放弃就有痛苦。这里,他选择的是对曾经深爱着的恋人,故友,故土的无奈放弃,这种痛,只有当事人的感受最真切! 当然,我们在他的诗的背后还可以读到更多的东西。试想一下,一个对生他育他的故乡怀有深厚感情的游子,身处“异域”,十多年不能回归她的怀抱,不能亲身参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其无奈而又悲苦的心情,又何尝只是一种别离恋人的感受?所以,单从表面上看,此诗集写的似乎只是对往日恋情/友情/家乡情的怀恋,实质上写的更多的却是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诗集中找到更多的印证,如在《离别》中他这样写道: 渐渐地模糊了 月台上的一切 我拼命地寻觅 你的身影 一颗硕大的泪珠 永远地溜进了我的心底...... 又如《孤独的夜晚》中诗人这样的倾诉: 这样的夜晚没有月亮 但感觉要必有月亮时的思念 更为强烈 这个夜晚 注定我要失眠 在美丽的异域 孤独常常让我 莫名地流泪 难道这些诗句仅仅写的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离愁别绪?难道我们对这些诗句的解读,只是觉得这是诗人对旧日恋情的暗自思忖?远离家乡,栖身他国,可能是生活给于的无奈选择(马龙云贫苦的身世,更能被认为是这样的选择,他曾一度无法维持上学期间的生活费用,靠同学朋友资助,艰难地完成了自己在国内的学习.......我哭了!)很多时候,这样的选择更多地带有时代的烙印,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我们一定还记得不远的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凌辱,国家到了极其危亡的时候。就是在家国破败的危机时刻,一大批关心国家命运的有志之士奋而振起,毅然担负起了振兴国家的重任,他们肩负着寻求强国真理的重任,远渡重洋,出国留学。后来,这些人学成归国,在他们当中诞生了一大批强国栋梁,他们为国家殚心竭虑,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国家的革命运动,使得我们的国家终于冲破了苦难的阴云,在帝国列强的隆隆炮声中浴血重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祖国迎来了富强振兴的伟大时代,伴随国门的对外敞开,封闭已久的国人,迫不及待地走出国门,去了解外面对世界,他们毅然踏上异国的土地,在那里寻求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探索摆脱贫穷,实现富裕的道路。在这些人当中,也不乏衷心为国的人中豪杰! 悠悠数百年,漫漫寻梦路,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留下了多少游子艰辛追梦的脚步,书写了多少思国怀乡的动人诗章!马龙云的博客诗文集《孤单的旅程》,洋洋二十万语,分“爱情篇”“生活篇”“怀念篇”“思乡篇”“游记篇”五部分,字字句句浸透着对友人,对故乡,对祖国的强烈的怀恋深情,这种深情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弦,让我们在阅读诗文的同时,深刻地感受到了马龙云那颗强烈动人的赤子之心!可以说,怀乡思国,感念故土,珍惜友情的思想基调,正是《孤单的旅程》的主旨之所在! 能够打动人心的诗才能算得上是好诗,那种隐晦艰涩,拮曲拗牙,令人不知所云的所谓超现代诗未必就是好诗。马龙云的诗文,不追求文字的深奥华丽,他的诗文多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语言明白晓畅,感情的表达无遮无掩,该笑则笑,该悲则悲,常常于不经意间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他的诗所选的意象,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自身的生活感受。因此,他所写的诗文,更多地接近生活,更多地接近读者,是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 诗歌是没有乐谱的歌唱语言,是区别于一般语言的语言艺术。诗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歌的语言。古诗古曲诗歌时代结束之后,伴随西洋诗歌形式在中国诗界的兴起,关于中国诗歌语言的讨论就开始了,而且直到今天,也没有找到可以让大家信服的定论! 这些年来,关于诗歌语言的特点说法很多,流派也不少,可以以“多元并存”来概述此种状况。在“多元并存”的格局中,有两种倾向值得诗人们注意: 一种是指所谓的“纯诗”理想主张;一种是指诗歌艺术的创作也应注重现实生活的反映。两种主张各执一端,相持不下。前者更多地注意诗歌形式的构建,着力于对诗歌语言/诗歌意象/诗歌意境等的“唯美”特质的追求,要求这种诗歌就其外观来看要“高贵典雅/富丽堂皇”,通身放射眩目的光芒,其内涵和意蕴要像宇宙一样深邃,其具有的品质应像宝玉一样高洁。在这种诗歌理论指导下的“新诗”,理所当然是语言艺术中的“奇葩”,是“阳春白雪”!这种诗,有别于“土里土气”的“乡土诗”,把“乡土诗”一概斥之为“下里巴人”!毫无疑问,如果离开了生活能够创作出这样精美的诗歌来,那确实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可惜的很,迄今为止,在诗歌创作的历史上,还没有产生过这样的作品。倒是事实一再地证明,以这样的诗歌创作理论指导诗歌艺术创作,在实践中很难找到她的出路!而且,诗歌创作中产生的“精品”,总是是以现实生活做基础的! 另一种就是主张以“写实”为主,进行诗歌创作。这种诗歌创作方法,注重对现实生活得思考,注重真情实感的描述,对于诗歌形式不作过多要求。 那么,这两种说法或者倾向孰是孰非?诗歌发展的现状似乎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曾经眩目一时的“新乡土诗”和“新生代诗”早已落下了帷幕,超现实主义/朦胧诗/意识流等业已销声匿迹了,所谓的“诗到语言为止”的诗界怪论,似乎也不再有人提起,代之而起的却是以写生活,写人生,写自我感受为主的博客诗文的繁荣---尽管许多博客诗文写得还很幼稚,但它还是以其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快捷多样的特点,吸引了无数网民的眼球。通览博客纷繁复杂的众多作品,有一个现象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博客诗文中,诗歌尤其受网民的青睐。虽然这种现象,同样也或多或少地折射着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的浮躁,但它毕竟还是在诗歌艺术一片颓废的荒芜世界里,顽强地开辟出了自己可以生存的疆土!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7737b01008npy.html30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