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3、陕西韩城党家村:乡间“饱学士” 3、陕西韩城党家村:乡间“饱学士” 90年代初,一批志在寻访中国古民居的建筑学家来到黄土高原,一座方整规则如棋局,飞檐斗角气势宏大的村落进入他们的视野,一队专家当下震惊:这位于关中腹地、铺展开去的一片村落,古朴沉静,宝塔、祠堂、私塾、牌坊、暗道、城楼、老池、古井一应俱全;20多条巷道纵横贯通,主次分明,全部以条石或卵石墁铺,别具一格;看家楼为砖砌方形三层阁式,高14.5米,是防御设施齐全的望楼;文星阁风水塔矗立村东南,为六层六角形宝塔,高37.5米;此起彼伏的四合院每座占地约260平方米,厅房为头,厢房为臂,门房为足,暗合人形,寓意深远;“走马门楼”列于巷道两侧,装饰考究,三雕俱全;家家门外都遗留有上马石、拴马桩、拴马环,门枕均为石雕,门墩为鼓或狮子形状;砖雕峙头,雕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鹿兔象马,虎牛麒麟;门额题字,或木雕或砖刻,名家书写,隐隐文气如紫烟缭绕…… 这方小小的世界,自足封闭,其内部功能齐备,错落有序、精致严谨的建筑群被浸渍在一种看不见的书卷气、耕读风中,美学、道德、秩序与理想的融合汇流成遥远年代中文化乡村的典范,隐隐的倒映着那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功名梦想。“元明清三朝建筑耀高堡,欧亚美百国专家赞古村”,这“中国传统古村落活化石”的纹理中显现出来的并不仅仅是凝固了的建筑,更多的是一种已经逝去的、我们那些性情纯良、喜好诗书的先祖们如老玉般通透清明的生活方式。 党家村始于元代,历史700多年,当初党姓、贾姓商人流落于此,起屋建村,因党姓为多,故称“党家(贾)村”。明时两姓联姻,合伙经商,生意兴隆,成地方巨富,遂扩建村落,凡事皆按体例,有讲究,村落寨堡相通,四合院123院,321座。党家村所在的韩城,自古便是诗书之乡,陕西厚土有王气亦富文脉,大文学家司马迁便诞生于此。村民固守耕读持家的古老文化传统,人才辈出:一代史圣、两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孙巡抚、兄弟侍郎、南北尚书、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等佳话层出不穷,明清两代村中出进士举人5名、秀才44名,几乎半数家户捧得功名,被誉为“解状盛区”、“士风醇茂”。 而党家村也是能文能武的!这武便是吹吹打打、喧嚣热烈的农民本色,锣鼓社火耍神楼,秧歌小曲绞窗花,这些诗书之外红火艳丽的民俗提示着游客这里仍旧是秦腔吼吼的八百里秦川。 韩城社火离不开锣鼓,其中又以“百里锣鼓”最为威风。“百里锣鼓”阵容强大,一面大车鼓居中,四面挎鼓环列,40面大锣,40对铙钹分列左右,两名指挥手持摇杆指挥,一旦敲起,气势磅礴,节奏雄壮,声传十数里,气势猛如虎。此地秧歌也迥异于别处,秧歌不是用来跳的而更多的是用来唱的,带上了浓浓的戏文味,小曲腔。追根溯源,得自金元时期与元杂剧的嫁接。此外,韩城一带民间文艺繁茂,剪纸与三四月份拜山祭神的耍神楼也都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坡味,尤其是耍神楼,经过50年代的被禁、低迷后,在今天重见天日,重放光彩,曾获山西国际锣鼓节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