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内的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称为“塔尔寺三绝”。酥油花是用酥油作原料,配上各色颜料,塑雕成各种佛像、人物、花鸟走兽和亭台楼阁的藏族民间手工艺。塔尔寺壁画属藏传佛教画系,具有浓郁的印藏风味,内容和人物大都取材于佛经故事和密宗经典。壁画遍绘于寺内的主要殿堂,尤其在瞻廊、回廊、前廊等处为多,全寺保存完好的大小壁画千余幅,形象多姿,色调生动,色彩、内容丰富,画面别具一格。壁画颜料采用石制矿物染料,色泽绚丽,经久不变。听说寺内很多堆绣都是众喇嘛亲手制作的,我吃惊不小,没想到他们粗壮的手掌竟如此之巧,做工如此精细。这些图案立体感都很强,看上去栩栩如生。堆绣包括刺绣和剪堆,内容题材大都是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它是用各种色彩的绸缎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由于中间凸起,有明显的立体感。大经堂中悬挂的“十八罗汉”,就是堆绣艺术珍品,粗犷中见细腻,点滴中见绝妙,技巧精湛巧夺天工。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两次大法会上所晒的“大佛”,也是艺僧们在巨幅锦幔上堆绣的大型佛像。大佛长十余丈,宽六七丈,从山顶一直展到山腰,气势壮观,供数万游客信徒瞻仰膜拜。 塔尔寺入口处(寺前广场)有八大如意宝塔,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塔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塔尔寺有四大扎仓(即僧院),其中参尼扎仓(显宗学院)中喇嘛最多。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在三、四世达赖喇嘛的倡导下,塔尔寺首建显宗学院,以后又相继建成密宗、时轮、医明学院,形成正规的学经制度,现存有数以万计的有关佛学、藏族历史、文学、语言方面的文献图书。 一个人漫步山坡,穿行于各大殿堂之间,静静地凝视着它们暗红深沉的墙垣和黄灿灿幽雅的金顶,感受着建筑的冷峻和宗教的神秘。山上高低错落的殿宇交相辉映,尽显巍峨,僧舍栉比,布局自由,它们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色彩华丽。我显然对明初兴起的黄教还不是很了解,只是当我专注于佛殿内的一排排燃着的无数酥油灯、神态各异的佛像、极富立体感的酥油塑成的花朵、色彩艳丽的堆绣及壁画时,常会感觉自己和它们是一体的,往往会忘了我是谁,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存在了。殿堂奇怪而高,我总要将自己的脖子仰得酸软才会收回目光,我感觉自己似乎要飞出这天外去。 在一个殿堂前正支好三角架进行自拍,一位西方人迎上前来,用英语叽哩呱啦对我说了半天,而我仅听懂几个单词,只能根据他的表情和手比划的动作猜出他的大致意思。碰到了同路人,自然兴奋,想多聊聊,人,总有表达的冲动。我只能遗憾地向他表明,我不大懂英语,此时真后悔没有好好学英语,交流都成问题。只可惜这种后悔只在途中有,一旦回来了,就又把这忘得干净彻底。 站在山坡顶上,俯看着这一片散布在众山之上的殿宇,专注于喇嘛们虔诚的顶礼膜拜,顿时感到宗教的神圣。一向不信佛的我以往看到人们拜佛总感到挺滑稽,而现在,藏民们一脸的认真严肃,真诚地全身伏地而拜只能让我顿生敬意。我不大能理解佛教在藏民心中的地位,但这一大片被浓重的佛光包围的藏区的确让人震憾,这是一个五彩的世界,色彩上的,以及心灵上的。走进塔尔寺,黄教依然神秘,也许这层神秘的面纱永远不会去除,使我的心永远不能透视,但,塔尔寺,我真的来过了,不是恍惚,而是一次厚重的积淀。 初进藏区,一切都感到新鲜,想拍的东西实在太多,更何况塔尔寺又是建筑的精华,人俗的汇源。红色的墙体和众喇嘛们红色的袈裟交相映衬,给人的视觉带来一片盎然的火焰。不知不觉间已是傍晚了,我也逛到了前门,八大纯白的如意塔正整齐排列,肃然迎接来客。天色渐暗,乌云漫了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