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五)在莲花山中——塔尔寺 |
[游记](五)在莲花山中——塔尔寺 |
2007-07-23 sina.com.cn |
(五)在莲花山中——塔尔寺 从茶卡盐湖出发,沿青海湖往东行驶了4、5个小时,黄昏时分,我们到了目的地——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塔尔寺。 走下车,一阵低沉、浑厚的诵经声传入耳畔,那是塔尔寺的僧侣们在做每日必修的晚课。夕阳镏金,为塔尔寺那些高低错落、恢弘耸峙的殿宇亭楼披上了金色光辉。四周肃穆,只有整齐、肃穆的诵经声回荡在周围。寺前广场上,游人三三两两地踯躅着,偶尔有僧侣从人群中走过,披着暗红色肩帔的身影格外醒目。今晚,我们就住宿在距离塔尔寺百米有余的宗喀宾馆。 第二天黎明,在半梦半醒间隐约听到了从塔尔寺传来的诵经声,比昨晚听到的更加低沉。第一次如此安静地,近距离地聆听僧侣诵经,无语,亦无思。 清晨八点多钟,当阳光慷慨地照耀着塔尔寺时,广场上已经涌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塔尔寺,位于鲁沙尔镇南隅,四周由八座形似八瓣莲花的山峰所环抱,系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极具盛名的佛教胜地。公元1357年,宗喀巴诞生在莲花山中,他成年后便不辞辛苦,远赴西藏学法。宗喀巴在西藏研习经纶,广访明师,遍习经典,最终创立了格鲁派教法体系。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喀巴的母亲按儿子的嘱托,在大师降生处砌石修建了一座莲聚宝塔,这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高僧仁钦宗哲在莲花山之南修禅堂一间,供僧人们诵经修禅。明万历五年(1577年),又修建了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弥勒佛殿。因先有塔后建寺,被称为塔尔寺。 公元1410年,宗喀巴在拉萨东达孜县境内兴建了格鲁派第一座寺院——噶丹寺,标志着格鲁派的正式创立。因这一派僧侣皆戴黄色僧帽,所以又被称为“黄教”。随着格鲁派的传扬,宗喀巴的弟子在藏区修建了许多重要的寺院: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拉卜楞寺等,宗喀巴成了藏民族的精神导师,据说,其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释迦牟尼。 塔尔寺整个寺院沿平缓的莲花山山坡修建,占地40余万平方米,有52座大型佛殿、经堂,9300余间活佛府邸和僧舍,现有僧侣近700人,盛誉享于全国及东南亚。塔尔寺建筑以藏式为主,糅合汉民族艺术风格,殿宇恢弘,亭楼耸峙,色彩华丽,装饰精美。塔尔寺更是展示藏族文化艺术的宝库,荟萃了藏族人民光彩夺目的艺术结晶,琳琅满目的雕刻艺术、浩瀚的藏文古籍藏书、历代皇帝御赐封诏、玉玺、匾额等,一一承载着塔尔寺悠久辉煌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创造…… 在这些文化瑰宝中,尤其珍贵,蜚声海内外的,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青海行知书》写到:到了青海,不去塔尔寺是遗憾;去了塔尔寺,不看“三绝”更遗憾!当然,只走马观花地看看酥油花、壁画和堆绣作品容易,看懂这些艺术作品,了解其历史演变、创作过程以及作品内涵就很难了。 欣赏塔尔寺的“三绝”,绝对是一次艺术上的盛宴。不论是酥油花、壁画还是堆绣,用色大胆、艳丽,冷暖色调相互搭配,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给。艺术取材几乎都与佛教相关,造型上形象逼真,性格鲜明,惟妙惟肖…… 在塔尔寺寺院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遇到那些磕等身长头的善男信女,有些是僧人,有些就是普普通通的信徒。他们身下铺一毯子,双手合十,双膝跪地,整个身体匍匐在地,然后站起,合掌,跪下,匍匐,虔诚地磕头。听导游讲,很多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要这样不知疲倦在寺院里磕十万个长头,以向佛顶礼膜拜。他们旁若无人,面目表情平和、专著,我每举起相机拍照,心里都有一丝不安,感觉打扰了他们。 塔尔寺及其艺术博大精深,一上午的游览,只可能了解星星点点的东西。另外,对于我来说,游览塔尔寺也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艺术鉴赏能力甚低,更没有一星半点的佛教知识,所以,尽管请了一位藏族导游,用心地听讲解,到最后也还是懵懵懂懂。尤其是对于塔尔寺艺术“三绝”艺术题材的内涵和深邃道理,那真是一头雾水啊!但是,这并不妨碍塔尔寺及其艺术魅力带给我的强烈震撼,以及,对佛教文明的敬仰。 想了解塔尔寺艺术“三绝”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b4d740010008yf30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