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后一篇:青海游记(一)日月山、青海湖、金银滩大草原2

[游记]后一篇:青海游记(一)日月山、青海湖、金银滩大草原2

2008-06-27    sina.com.cn

青海游记(一)——日月山、青海湖、金银滩大草原2

2007-01-10 10:38:45

大中小

我们的回程走的是与来时不同的路线,在回程上不得不提的便是因为西部歌王王洛宾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而成名的金银滩大草原,在这片大草原上曾经有一段浪漫的的爱情故事,相传四十年代初,王洛宾在这里拍摄一部电影,在片中与他搭档的那位可爱的藏族姑娘用一条马鞭轻轻的抽在了王洛宾的身上,只这一抽便征服了这位情场浪子的心,当时沉浸在爱情中的王洛宾便作下了这首现在仍在传唱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从金银滩、青海湖出发,唱遍了青海,唱遍了全中国,风靡海内外。

金银滩大草原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湖畔,距离西宁大约160公里,它的西部与青海湖相临,北、东部是高山峻岭环绕,南部与一座历经2000年风雨吹打的西海郡遗址——三角城接壤,方圆1100平方公里。金银滩分为金滩和银滩,一条小河穿流其间,北岸草滩上盛开着一种叫金露梅的金黄芳香的小花,故称金滩;南岸草滩上则是洁白如银的银露梅的天下,谓之银滩。这里曾是“百万顷海涛,居千里旷野,草原如茵,牛羊如云”,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没有看到这美丽的金银双梅。数万藏族兄弟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热土地上,放牧着数十万只牛羊在这里生息。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批军事专家入驻这里,并把这里划为军事禁区,藏族兄弟们才奉命从这里全部迁出。

车子照例在这里停了半个小时,从狭窄的旅游车里出来,立即感受到了大草原的空旷,真是有趣的对比。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这里很美,美得足以让你震颤;这里很高,高得让你感觉蓝天和白云伸手可及。草原的天,蓝得醉人;草原的云,白得可心;草原的山,美得如画,就连草原的空气也甜得让人心怡。散落的羊群,棕黑相间的牦牛,星星点点地徜徉在草原上中。仍不时有穿着藏服的藏民,骑着骏马悠然地在草原上缓缓而来。远处,山峦起伏,偶有雄鹰飞过的身影,莲花般的蒙古包散落在白云深处,在这里,总觉得自己所有的动作和表情都是多余的,真想就静静的躺在这里美美的睡一觉,以大地为床,以蓝天为被,与牛羊为伴,不愿离开。可是还是有遗憾的,因为在这个季节上草原已经不是最美丽的了,已经开始弥漫了冬天的气息,草已经开始枯黄,遍地的野花层也已经败落,牛羊也开始换了厚厚的皮毛开始防御过冬,有一点萧条,可是也别有一番空旷荒凉的氛围,想起当年的金戈铁马,风光也自是壮丽。景区内有狩猎场,游人可以亲身感受一下弯弓射大雕的感觉,我这才知道,弓箭是非常沉重的,难怪乎要以英雄、大汉来称呼那些在战场上拉弓射箭的勇士们了;在这里有一样东西要尝尝的,酸奶,稠稠的,可以自己随便加糖,好像是2元一小杯,用筷子搅着吃,味道怪怪的,有牦牛的味道,树和卡两人只吃了一口,便再也吃不下,我倒是觉得味道很不错,慢慢的坐在车上回味,竟然一人吃光了三杯。

其实,金银滩大草原为世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它美丽的自然风光,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根据资料查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5万名官兵和大批当时国内第一流的科学家、军事专家云集于此,其中包括中国核弹奠基人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周光召等人,秘密研制核武器,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于此,1969年中国第一颗氢弹也是在这里诞生。自1958年以来,在这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军事禁区,曾经成功地进行了数十次爆轰试验(核武器冷试验)和数十枚穿甲弹试验,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装备。90年代初,基地根据中央指令,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全体官兵返回内地沿海开放城市奔赴新的岗位。1995年5月,基地正式宣布全面退役,遗址移交给地方政府安排他用。如今,这个曾被西方视为眼中钉的二十世纪“中国头号杀手”的神秘领域,已经被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我们这次在草原里看到了这座高耸的纪念碑,碑顶是一个银色的金属圆球,据导游介绍说这是以一比一的比例造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模型。碑身上有张爱萍将军题字:“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这是1992年基地官兵撤离时建立的。碑文写道: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核试验爆炸成功,它向全世界宣告: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为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在基地,保密纪律规定,基地里的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透露自己的职业和部队的番号、地理位置,包括调离后关于基地的事也是只字不准提,极力控制自己,守口如瓶。因此,基地人不管走到哪,都是“一问三不知”——问你是干什么的,不知道;问你在哪里工作,不知道;问你的过去经历,不知道。上不传老,下不传少。大家都严格遵守这个保密制度。许多夫妻都在相距只有几十里的厂区工作,但是谁都不知道对方的具体位置、具体工作,直到退役后才了解原来当时大家相隔如此之近,据导游介绍当时基地人居住的西海镇公寓是禁止外人进入的,对至爱亲朋隐瞒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无疑需要极大的控制力,但基地人都一丝不苟地做到了。那时候,因为工作需要和身份特殊,出差乘坐火车时为了保密,基地人都是尽最大的努力避免与别人交往。为了保密,内部大家还约定俗成许许多多的名号,如“黎明”、“光明”、“火炬”、“海燕”、“221”、“706”等等,相应地出现了象××化工厂、××化工厂之类的厂名。这个严格的保密制度直至基地厂宣布退役才告解除。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297890100078w.html61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