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湟源峡旅游湟源峡游记湟源峡评论湟源峡周边酒店湟源峡图片. |
[游记]湟源峡旅游湟源峡游记湟源峡评论湟源峡周边酒店湟源峡图片. |
2008-06-13 chinahotelsearch.com |
湟源峡的岩画石刻 (匿名) 湟源峡由西石峡、药水峡、巴燕峡组成,故又谓之“尕三峡”。早在两汉时期这里就已经是我国中原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一条交通要道,尤其自唐以来,这里又成为了汉藏等民族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地区。今天,湟源峡以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依然发挥着民族友谊的桥梁作用,而且还以它独特的自然风貌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特别是那些镌刻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岩画石刻,更使过往客人不禁弃车而涉足观览。 佛尔崖(佛爷崖)岩画石刻位于青藏公路109国道1994公里路北3米处偏洞内的岩壁上,偏洞之上壁面凸突,崖石空悬,翘首望之,使人肉颤毛悚,不敢久立。据说唐宋时期在佛尔崖就建有小殿三间,清时曾两次修缮,至民国七年(1918年)湟源峡区发大水,小殿被冲毁,后有一位北极山的铁和尚化缘,于民国15年(1926年)重建小殿一间,民国26年(1937年)又遭水冲。现小殿是1995年由当地群众集资修建的。 殿内正中为释迦牟尼立像,像高2.1米、宽1.1米。佛祖面相丰满,大耳垂轮,闭口落目,端祥人静,身着通肩袈裟,右手托钵,左手作无畏印,首部有桃形项光,身后为椭圆大佛光,足下是小须弥座。两侧为四大金刚像,再侧尚镌单体小佛像九尊,均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有的身着袒右胸袈裟。有的着通肩袈裟,有的则穿络子,袒胸露乳。佛容或目带微笑,或低眉沉思。佛体姿态各异,手印也各不相同。另在立佛宝座下侧左右还发现阴、阳刻汉藏文字多处,其中有“大清道光丁酉年镌”、“大清光绪丙午年镌”等。佛像全系阴刻,除三尊小佛像因高度损伤只能看清轮廓外,其余佛像图案清晰,线条优美,并通体施以彩绘,佛祖袈裟及头饰等还使用金泊贴金的手法,从而增加了画面辉煌的艺术效果。 以佛像图案的一般特征及凿雕工艺来看,其像具有典型的宋元风格,其中四尊小佛像则属晚清之作。据史料记载自佛教传人我国的东汉时期开始,湟源峡便成为了佛教信徒们去天竺等国拜佛学经的必经之地,特别是东汉延康年间佛教寺院(今扎藏寺)在该地区的建成,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世达赖喇嘛到扎藏寺讲经,清朝乾隆皇帝给扎藏寺御赐“佛光普照”匾额,以及药水峡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寺一年一度的祭海活动等,形成了该地区佛教僧侣。往来不断的局面。但对于主佛像镌刻及彩绘的确切年代,以及有关佛尔崖是历代高僧活佛沿途必憩之地一说,尚待进一步考证: “海藏咽喉”“山高水长”两处石刻位于青藏公路109国道1994至1995公里中段,两处石刻相距约百米。“海藏咽喉”为阴刻行楷书,每字高60厘米,宽50厘米,四字左侧附镌有楷书小字:“嘉庆庚申四月西宁道鄂云布书,光绪戌子年夏四月丹噶尔同知张晖吻西宁县丹噶尔主簿李敦源监镌”。“海藏咽喉”四字为嘉庆元年(1800年)由分巡抚治西宁道台鄂云布题书,次年由西宁县丹噶尔(今湟源县)主簿(地方行政长官)李敦源督工镌刻,光绪十四年(1888年)丹噶尔厅抚边同知张晖吻监工将受损石刻进行重镌。该石刻原在今公路以北的山崖上,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青藏公路时山崖被炸毁,而有石刻-的整块石料却完好地埋在地下保存了下来,1987年由县文物部门负责挖掘出来后立在了现公路的南边,并聘用当地群众予以守护。“山高水长”位于佛尔崖岩画东端的岩壁上,上款“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夏”,下款“丹噶尔抚边府事黄丈炳书二十二年汪那炜督工”。该石刻文字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时任丹噶尔厅抚边同知的黄文炳书,次年由厅书吏汪那炜督工监镌。 以上两处石刻及佛尔崖岩画等均镌于西石峡东峡口。西石峡古称“绥戎峡”(唐朝在西峡口置湟水上游最大的军事设施白水军绥戎城而得名),签于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历史上把该峡称之为进入藏区及环湖各地的咽喉地带,又将绥戎城谓之海藏咽喉中的喉舌。 西石峡峡长二十余公里,峡内湟水湍急东流,回环曲折犹如龙蛇蜿盘。水系两岸危峰壁立,奇石突兀,许多岩石似人似物,似动似静。峡谷南峰丛生红桦白杨,枝繁叶茂,苍翠蓊郁。山坞山洼遍地野花野果,姹紫嫣红,灼灼其华。溪溪石泉飞流而下,或泻或洒。月牙湾水溏,远看有群山倒影,近瞧有晴蜒飞舞,鱼儿嬉跃,其景色美不胜收。 “山清水秀”石刻位于城郊柏树堂村东1.5公里乡间道路以北的崖壁上,距地表约2米高,“山清水秀”四字为阴刻行楷书,左侧镌:“光绪甲辰朝议大夫靳宝庆题,民国二年前知县男靳学书重修。”呲石刻文字于光绪三十年(1905年)由邑人靳宝庆亲书一,当地石匠义务镌刻。靳宝庆:字福堂,祖籍山西太原,同治四年任丹噶尔厅团练团总,因在回乱事件中军功卓著而赏五品顶戴,亦称诰授朝议大夫。靳学书乃靳宝庆之子,为例贡生,光绪三十一年任丹噶尔厅花翎四品衔选用知县,民国二年《1913年)靳学书出资并主持将原石刻进行重镌。 柏树堂以生长柏树聚多而得名。这里四面环山、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不仅生长着杜鹃、沙棘、尖叶柳、红皮柳等上百种乔、灌木和许多稀有植物,而且,还有着大自然鬼斧神工凿造出来的奇山怪石,加之泉水清澈,百鸟欢歌,其景色犹如一幅充满诗意又具动感的山水画卷。
|
转自:http://www.chinahotelsearch.com/travel/review_detail/1418743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