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宁、敦煌之行(六)——戈壁,绿洲(雅丹、玉. |
[游记]西宁、敦煌之行(六)——戈壁,绿洲(雅丹、玉. |
2007-07-23 sina.com.cn |
告别了西宁,来到敦煌。飞机降落的时刻,外面已经是一片夜色了(虽然这里的日照甚至比西宁还要长,9点多天还亮着,但毕竟此时已经超过10点了)。敦煌如果只算市区真的只是个小城市,从机场到我们住的地方也不过20多分钟,而且一路上已经差不多经历了大半个市区了,也没有什么太现代化的建筑。市里甚至都没有火车站,这么小型的城市能有机场,都要归功于它因为莫高窟等带来的旅游业了,其实敦煌对于我来说只有两个概念:一是莫高窟的壁画,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途径点。 来到敦煌行程定的匆匆的,只有一天半的时间却有许多个景点要参观。第二天的目标是雅丹,阳关,玉门关,汉长城,鸣沙山及月牙泉,因为太多而且还有别的要写,所以决定把这天分成两篇,晚上游览的鸣沙山及月牙泉放到下一篇了。 早上吃过早饭,就一早出发了,第一个目标是最远的雅丹,然后在返回的沿途游览上面提到的几个景点。出了敦煌市区,我们坐的车便驶入一片寸草不生的大戈壁中,我们行驶的是一条只够一辆车行过的小路(据说是个大款出钱修的),行的车多了,路基又不够结实,这条路已经变得高低不平,而两边的许多沙石也吹到了路上。从车窗外望去,两边是无边无尽的有沙石组成的大戈壁,路上很久能看到一辆车迎面驶过,远处隐隐约约的有山,但是行驶上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山和我们的距离似乎就从来没变过,如果没有这条小路,我不知道本来就是方向痴的我可以靠什么来辨认我们要走的路(好再也不用我开车认路)。来到敦煌,西宁的草原森林景色换成了这里的戈壁沙漠,凉爽的天气也随之变成了酷热难耐,走下车去体验一下戈壁的感觉,因为丝毫没有树木和其他建筑物的遮挡,刺眼的阳光直射在身体上,怕晒伤皮肤,只好罩了件厚厚的长袖上衣,脚下的沙石好像快烫化了,坐在上面想留张影,一直睁不开眼,我也只好催促妈妈赶快照,不然真把我的屁股烫坏了一路上望着两旁空旷的似乎永远重复不变的灰色的景色——戈壁,车中放着刀郎的歌曲,我第一次觉得听他的歌这么有感觉,原来是要在这种环境下听的啊。 渐渐的远处的戈壁中终于有了一抹绿色的小树林,虽然树很矮,但在这片荒漠中的绿色是多么难得啊,也同时会说明那附近有水的存在。果然以后的路上真的看到了一片我不知道该称之为湖还是小水潭?反正它的周围有不少绿色的植物,应该算戈壁中的绿洲吧。不记得行了多久,终于到了我们要去的雅丹。原来是个地质公园,都是法风力等自然因素吹蚀沙石形成的特殊的一些地貌,也可说是个天然雕塑馆。当然这个雕塑博物馆不是一般的大,如果没有车靠我们的双腿步行,真的要晒干在这片土地上也欣赏不完。什么“狮身人面”、 “舰队出海”、“孔雀”、“唐僧取经归来”等等,我一面再次惊叹自然的力量创造的这些也许并不完美但神奇的艺术品,另一方面也佩服人类的想象力,只从一点点神似就取出这么多形象有趣的名字。 告别了雅丹,开始往回的行程,在回去的路上,第一个到达的景点是汉长城(还是因为难以辨认的似乎都一样的路边景色,司机也一度以为我们走过了错过了汉长城呢)。早就见过北京的长城,一直以为在这片荒漠上也能看到那青砖砌成的城墙,见到了才发现,原来所谓的汉长城就是几块残余的土坯,侧面一层层交错的痕迹倒是清晰可见,据说是一层土一层芦苇组成的,这才发现自己的无知,原来长城并不只是那结实的青砖构成的一种,从汉到明清等朝代,从堆砌长城的材料,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一路走来的进步发展。 下边的目标就剩下玉门关和阳关了,刚听到要去这两个地方的时候,接着想到了两句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当时自己还很是得意了一番,从高考以后扔下语文课本已经五年了,听到这两个“关”还能这么快反应出那时背的诗句,呵呵)。想想我们这个时候所处的位置其实已经在这两个关的关外了,按照以前的版图,大概已经到了匈奴或者其他什么外族的地盘了吧。先到的是玉门关,其实在眼中的不过是又一块方方正正的土坯,还有一个应该是后来修建的上面写着玉门关的门而已,所能做的就是留张证明到此一游的照片而已,但是出在这样的环境能联想到的还是很多。。。 过了玉门关,也早已过了午饭时间,我们便匆匆赶往吃饭的地方,在这片荒漠中有什么可吃的?我真是怀疑。没想到我没吃饭的地方真的是沙漠中的一大片绿洲,这里不仅不缺水,各种植物瓜果蔬菜都长得很是茂密,尤其是那片巨大的葡萄园,种满了各个品种的葡萄,都知道新疆的葡萄好吃有名,主要应该就是因为那里的天气环境能提供充足的日照,而和新疆环境相似的这里的葡萄也毫不逊色,据说是这里主要的经济来源。我们的饭桌竟然就在一片精心搭起的葡萄架下面,在这片难得的阴凉下,吃着都是刚摘下的农家种的茄子,豆角等各种新鲜蔬菜,当然也可以随手摘葡萄吃,两旁种的各种品种的葡萄还李子等水果也都可以随便吃,可惜还未到成熟的季节,尽量挑了些有点成熟的葡萄吃,虽然有的有点涩味道还真是不错。吃饭的葡萄架下: 吃过饭已是下午三点多,下一个目的地——阳关。和之前的玉门关和汉长城比起来,阳关算是个不小的公园了,有博物馆里面有些古董还有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什么的,还有些卖陶艺和月光杯什么的纪念品的地方。转了没多久,本来就超级怕热的妈妈已经热得不行了,怕中暑就找了个地方歇着,毕竟是买了门票的,起码要看看阳关长啥样吧,所以我决定自己继续去转转,就把包什么都留下了,只拿上相机,打上伞,向一片仿古代军营的建筑走去。走进了一看,在满地的沙石上建有练武场,喂马的草料场等等,完全仿造成了一个古代的军营。在向上走,有块写着“阳关道”的石碑,还有一尊我不知道是谁的人物塑像,还看到旁边有些散发着臭味的骆驼(不好意思,我也想把这些沙漠之舟形容的可爱些,但这种味道确实是当时给我的唯一感觉,也是我想赶快远离它们的原因)还有些电瓶车,估计是供游人乘坐的。在一片荒漠和那条被称作阳关道的小路通向的远处,终于看到有块土坡上写着两个字“阳关”,旁边的高坡上一块和玉门关相似的土坯,那应该就是阳关了吧,但是怎么那么遥不可及,我靠两条腿能走的过去吗?终于还是下决心迈上了那条阳关道,像那个又高又远的目标进发,走了一会,心就凉了,和坐车时的感觉一样,目标丝毫没有变近的感觉,看来在荒漠中视觉的距离是又巨大的误差的。走着走着,发现有游人纷纷从那上面回来,有坐电瓶车的,有坐马车的,有骑马的,就是没有像雾一样靠两条腿走的,我才恍然刚才看到的电瓶车骆驼什么的原来示为这准备的,可怜我把包全留在妈妈那里现在身无分文,想换种交通工具都不行。只好不顾身旁走过的那些坐车人的有些惊异的眼光继续走了,权当是体验一下古人走丝绸之路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出关时的辛苦吧。又走了一段时间我才发现最大的失误不是没有带钱,而是没有带上水,这一刻才体会到在沙漠中为什么水会这么重要啊,继续坚持了一段时间,终于到了个能把阳关两字和那个我认为是阳关的土堆清楚地拍下来的距离范围内了,照了几张相,我终于决定放弃这个不行上去的计划准备返回了,因为我清楚及时我能走到目的地,在不喝一口水的情况下,我不可能再走回来了,恰好这时手机也响了,老妈的短信,催我回去以免中暑。和妈妈汇合以后,赶快在小卖部买了瓶冰水和冰糕来祛暑。回想刚才在荒漠和酷日下走的那一小段路,真的难以想象古代的人在没有什么好的交通工具的时候,怎么走过这一片片荒漠,通向塞外的啊。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6463035010005w946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