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论徐志摩及其游记 |
[游记]论徐志摩及其游记 |
2007-08-07 sina.com.cn |
《巴黎的鳞爪》之封面 徐志摩身上,洋溢着一种“情崇拜”:爱情崇拜、亲情崇拜、感情崇拜……他对于“爱情”顶礼膜拜,以为爱成则生命成,爱败则生命败,爱者,万能者也。他对于“亲情”顶礼膜拜,始终秉持“一点仁爱心”,“一点同情心”,以为可籍“亲情”、“同情”、“怜悯”等等,医治社会疯狂与人格卑污。他对于“感情”顶礼膜拜,不重写景,只重抒情,以为社会不过就是一张“情网”,“社会的纪纲是靠着积极的感情来维持的”……他就像一只没有骨架的“软体动物”,“走一步退一步”,“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朱自清语)…… 之封底 徐志摩出游国外,共有四次:初闯美利坚,再闯欧洲,三闯欧陆,四闯欧美亚。1918年8月14日启自上海码头,9月4日抵美国旧金山,1920年9月以《论中国妇女的地位》之论文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至9月24日东渡大西洋往英国,是为美国之旅。1920年9月到英国,见赖斯基、威尔斯、狄更生、罗素等名流,1922年8月17日告别康桥,取道巴黎、马赛返国,至1922年10月15日抵上海,是为欧洲之旅。1925年3月10日取道苏联之赤塔、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3月29日抵柏林,再至意大利见泰戈尔不得,逗留几周后到英、法两国谒作家哈代,拜罗曼·罗兰未果,7月赶回北京照顾陆小曼,是为欧陆之旅。1928年6月中旬取道日本,经美国、加拿大至英国,在康华尔与“精神之父”罗素彻夜长谈,在法国马赛见狄更生,10月初抵印度,见泰戈尔,10月下旬返国,是为欧美亚之旅。越三年(1931年11月19日)遇难,年仅35岁。“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飞了,不见了,没了”…… 之扉页 他被称为“中国的济慈”,才华洋溢,追求性灵的自由与极限;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感情细腻敏感,“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人”;他的散文“浓得化不开”,结构上呈现出一种散漫不羁、自由放纵的特点,但无论文字“扯得离题多远,他的文章永远是用心写的”。 他相信感情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因此他的文字也有着感人的魔力。梁实秋说;“文章是要用心学,要聚精会神的写才成,志摩的文章,往往是顷刻而就,但是谁知道那些文章在他脑子里盘旋了多久?”他的文章有“装腔作势”之嫌,杨振声曾说,“节奏他是没有,结构他更谈不到,但那股潇洒劲,真是秋空一缕行云,任风的东西南北吹,反正他自己没有方向。他自如的在空中舒卷,让你看了有趣味就得,旁的目的他没有”,“那联想的富丽,那生趣的充溢!尤其是那态度与口吻,够多轻清,多顽皮,多伶俐!而那气力也真足,文章里永远看不出懈怠,老那样像夏云的层涌,春泉的潺湲”! 之阅读本书的理由 温宁源说:“他的散文要比诗更富有他的个性。……他的面部表情、说话的腔调、语言的节奏、活跃而富有生气,有时会委曲婉转涉及有趣的事物,既而又会顺利回归闲聊的中心主流,是那么急切、那么热情,好像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闲聊而闲聊——这一切在他的散文中随处可见。”许君远在《怀志摩先生》一文中说道:“他的活泼的笔调,幽美的情趣,与夫新鲜的迭字,跳纵的气势,则是任何也学不来的”。 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 徐志摩作品之研究家或热爱者,剑桥文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88574f010007ww1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