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走埃及之正章阿斯旺篇沙漠出平湖 |
[游记]游走埃及之正章阿斯旺篇沙漠出平湖 |
2008-07-01 sina.com.cn |
来到阿斯旺。首先去参观大坝。一路上,街头遍布火红的木棉,树干高大笔直,花朵大而饱满,映日而放,毫不扭捏。想到了木棉的别称:烽火树,英雄花,红棉--都比学名更形象。在埃及据说叫做火树。 路途中,导游大海首先教我们几个常用的阿拉伯词语。说起来真是痛心,四大古国之一的埃及,经过几千年,丢失了自己的文字和语言。现在埃及人讲的都是阿拉伯语!其实,现在的埃及人也不是当初古埃及人的后裔了,都是阿拉伯人。只有古建筑、万里黄沙与古老的尼罗河,依然表述着旧时的荣与枯。不知古埃及那些赫赫法老会做何感想?据说现在的努比亚黑人才是古埃及人的后裔。真是和我的顽固主观常识相背离!怎么也不能把高傲的,美丽的,英俊的埃及神和阿拉伯人联系起来啊。 暂停思想奔逸,只听大海说:哈比比,就是好朋友的意思!当然了,朋友们,不要记成傻比比!于是,大海很得意的听到了全车人的大笑,因此,呵呵,我们其他的什么“你好”,“吃饭”等等都没记住,就是这个“哈比比”记得最牢! 大海又告诉我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埃及政府为了解决每年尼罗河枯水期干旱和丰水期洪水泛滥问题,在当时苏联政府的援助和支持下,在尼罗河上游修建阿斯旺水坝,形成了一个长350公里、宽50公里巨大的水库,在埃及境内长200公里,其余150公里在苏丹境内,并以纳塞尔的名字进行命名。纳赛尔是埃及实行共和制后的首任总统,在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世界享有极高的威望。讲到这里,大海用很深情的口吻说道:哈比比,朋友们,在埃及,纳塞尔就象中国人民心里的毛主席!所以,中埃人民是很友好的!埃及人民恨美国人,英国人,但是埃及人民喜欢中国人民!中国游客在埃及不用担心迷路,会有好心人指点的。听着真温暖啊。感动!(嘿嘿,后来发现,埃及人民是恨美国人,但是,他们可不恨美国的银子。) 到达大坝,大海很嘴甜的哄我们:本来下面的发电站是不让外国游客参观的,我通过我的私人关系带你们进去,希望你们能喜欢。好不好?真的假的啊,我和同伙嘀咕着:大海真是有中国导游的特点哪。 坐车到了发电站外面,真没看到什么外国游客。埃及的阳光果然不同凡响!一下车,热烈的阳光携着炽热的浪扑身而来。有几个阿拉伯女子在参观,她们头包五颜六色的大头巾,身穿素色长袍,嘻嘻哈哈的打闹着。真是不怕热啊,嫉妒!我们撑着伞,抹着汗,眼红地望着她们。记得攻略上讲,阿拉伯女子是不喜欢被拍照的(当然,通过亲身体验,总结出也是有特殊情况的,后续文章会提及),我举起相机,调到长焦,装模作样四处拍着,慢慢将镜头对准远处的她们。自以为没有被察觉。没想到按快门的那一下子,她们好象察觉到似的,有的转身,有的板脸。还真默契! 站在堤坝前,面朝湖水,风卷着水的气息拂过,有一秒钟忘却了炎热。在晴朗阳光下,只见一派澄碧洋洋洒洒,无边无际。曾去过浩淼的太湖,可惜太湖水早已混浊,失去了眼前的清澈。湖上有白色的鸟低掠水面,又转向天空,不会是海鸥吧? 大坝修建之后,长期困扰的水患问题得以缓解,还增加了埃及南部的电力供应。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原来在尼罗河畅游的河马和鳄鱼从此在中下游绝迹了;原本分布在上游两岸的众多古迹被淹没于水下;关于纳塞尔湖水的使用埃及和苏丹政府一直存在争议;在埃及和以色列军事对峙时期确保大坝安全成为战略问题。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矛盾如何得到统一?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d9812010008ys.html21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