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香港历史博物馆旅游景区历史博物馆游记历史博物馆景区门票历史博物馆.

[游记]香港历史博物馆旅游景区历史博物馆游记历史博物馆景区门票历史博物馆.

2008-06-10    6you.com

香港历史博物馆于1975年创立,但馆中部分藏品来自1962年成立的大会堂博物美术馆。博物馆于1998年迁往位于尖沙咀漆咸道南的现址。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外型、色调与毗邻的科学馆互相协调,形成一个博物馆组合。

香港历史博物馆位于九龙公园内,展出香港的出土文物、历史图片、图画和地图等,并定时举办文化活动和展出一些有关香港历史或各国珍贵的历史文物。馆内的“香港故事”展览,占地7000平方米,介绍香港地历史发展。

该馆以香港自然历史和人文历史为基本陈列,重点展示了香港6000年的发展历程。陈列分三部分:(1)介绍香港的自然环境;(2)以出土文物、古代石刻及古窑址等实物反映了香港地区的人类活动,(3)展示了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大都市的过程。该馆藏品45000余件,分为考古、本地史,民俗史及自然历史四大类。考古类藏品中,有著名的麦兆汉神父藏品及芬戴礼神父藏品,本地史藏品中以历史图片为主,最早的图片为19世纪60年代所摄;民俗史藏品方面,有中国传统的渔船模型、捕鱼装备、传统农具及日用器具;自然史藏品主要是世界各地的岩石和矿物,以及香港常见的蝴蝶及软体动物贝壳。

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功能是透过购藏、修复和研究馆藏文物,以保存香港的文化遗产。此外,博物馆亦透过馆藏、展览和教育及推广活动,提高市民对香港历史的发展及其独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

沿革

1、博物馆服务的开始

香港的博物馆服务原来有百多年的历史。第一所「博物院」可追溯至1870年代,设于昔日的大会堂内,主要收藏书籍图册及动植物标本。随着旧大会堂于1947年拆掉,这所博物院亦中止服务。1962年,香港大会堂落成启用,并于高座设立「大会堂美术博物馆」,标志着现代博物馆服务在香港正式开展;1969年改名为「香港美术博物馆」,由前市政局管理。

2、香港博物馆的成立

为进一步扩展博物馆的服务,香港美术博物馆于1975年7月一分为二,成立了「香港艺术馆」及「香港博物馆」。香港艺术馆沿用大会堂旧址,主要宏扬艺术风气;香港博物馆则租用九龙尖沙咀星光行约700平方米的办公室为馆址,举办展览,推广香港的历史文化。1983年,香港博物馆迁往九龙公园,以两座原属于威菲路兵房的旧建筑物改建为临时办公室及展览厅,并设有演讲室。1989年,新展览大楼落成启用,展厅面积增加至1,520平方米。

3、新馆的兴建与启用

随着博物馆不断发展,旧有馆址不敷应用,于是有兴建新馆的需求。1995年,政府落实于尖沙咀漆咸道南香港科学馆旁兴建永久馆址,随即展开工程。1998年,香港博物馆正式易名「香港历史博物馆」,而一座现代化的新馆亦同时落成启用,总面积约17,5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达8,000平方米,分为长期展览厅及专题展览厅,并设有演讲厅、活动室、参考资料室、餐厅及礼品店等,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博物馆服务。2000年开始,博物馆改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

藏品

博物馆收藏数量逾90,000件。 博物馆的藏品,既有价值不菲的钱币邮票,也有从垃圾堆中抢救出来的帐簿和信札文件,小至箭头,大至缆车,林林总总,品类繁多,大体而言可分为自然历史、考古、民俗及本地史四大类。除直接添购外,博物馆藏品亦透过捐赠或实地考察采集得来,其中捐赠物品的数量正不断增加。

1、自然历史藏品

自然历史藏品记录了香港的地质及自然生态的发展历史和演变。目前,博物馆的自然历史藏品主要包括岩石和矿物标本、贝壳及动物标本三大类。博物馆已收藏约2,800件香港岩石和矿物标本,以及超过750件在香港水域内找到的贝壳。馆藏的动物标本超过1,600件,包括哺乳类动物、鸟类及蝴蝶。

2、考古文物藏品

馆藏的考古文物主要由四批藏品组成,分别是麦兆良神父在广东海丰地区发现的文物、芬戴礼神父在南丫岛发掘的文物、李郑屋汉墓出土的58件东汉时期陪葬品,以及1976年以前香港考古学会在本港境内发掘出土的文物。这些考古藏品记录过去六千年来香港地区的人类活动,是研究香港古代史的重要材料。

3、民俗藏品

物馆建立了一个能反映本港不同族群传统生活习尚的藏品,包括农具、家具、农村及渔民日用器具、捕鱼装备、渔船模型等,有助阐明及了解渔民及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传统农业耕作方法与渔业状况。同时,馆藏的服饰已达5,500多件,年代从晚清至1970年代,属于不同族群、年龄,以及社会阶层人士穿着的服装及饰物。从这些文物可探知各族群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价值观念、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有助研究本港族群的历史文化。

在搜集有关传统行业及生活用品上,博物馆已收藏850多件木偶戏用品及乐器、1,500多件婚嫁及祭祀用品、各类传统行业用具及文献,这些丰富的民俗藏品皆有助研究香港传统节庆、信仰习俗及民间工艺的发展。

4、本地史藏品

博物馆的本地史藏品总数超过70,000件,是研究香港历史的珍贵资料;其中的历史图片和旧明信片是研究香港历史的珍贵资料,因为它们能够如实反映早期香港的生活面貌。现时馆藏约14,000余帧历史图片,主要为二次大战以前香港街景及民生景象,而最早的图片可追溯至1860年代。另外,博物馆亦收藏约19,000余件历史文献,包括帐簿、证件、商业及政府信札和教科书等,有助研究香港社会、经济及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博物馆亦致力搜集本港邮品,现时馆藏约4,000余件邮品,有助研究香港邮务发展史。同时,馆藏约5,500件的钱币及钞票大多为香港历年来使用的货币,但亦涵盖广东及澳门等地的货币,藉以勾寻香港与邻近地区经济发展的脉络。此外,博物馆还搜藏不少工业产品、商业用品、家具、孙中山先生本人及其家族的文物,而前港英政府各部门器物更是博物馆在九七回归时积极搜集回来的藏品。

研究

香港历史博物馆致力搜集、研究及记录与香港历史和文化遗产有关的资料。自1983年至今,博物馆共进行了22个专题研究计划。不少研究计划的成果,曾用于展览和博物馆刊物中。

展览

博物馆的楼面面积达17,500平方米,其中展览厅占8,000平方米。展览厅包括一个1,000 平方米可定期更换主题的专题展览厅;以及八个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长期展览厅,展出「香港故事」常设展,介绍香港四亿年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六千年的历史发展及文化传承。
博物馆会举行多元化的专题展览,以辅助常设展。这些专题涵盖博物馆课题范围内的个别专题,但内容更见全面和广泛。透过这些展览,可更详尽地介绍香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不同面貌,以补常设展的不足。同时,博物馆亦会与外地组织合办展览,加强香港与邻近地区的文化交流。
作为文化机构,香港历史博物馆提供既多元化且生动有趣的活动,以提高市民对社会动态和文化遗产的兴趣。活动包括免费导赏服务、讲座、参观活动、录像带节目、示范、工作坊和巡回展览等。

展区介绍

1、自然生态环境
这个展区可划分为「地貌与气候」及「动植物」两个部分。步入展馆迎面是一个地球仪,让参观者确认中国及香港的位置。向前行是一条由假石块铺砌而成的时光隧道,岩壁是仿照岩石倒模而成,几可乱真;此区藉着岩石及化石标本,阐释香港四亿年来所经历的地质年代及在各时期的地貌。展区内的影院播映一套总结香港地质演变的影片,还加插特别的熔岩效果,令人有如置身于洪荒宇宙中的感觉。
从狭窄的时光隧道出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逾18米的树林,里面放置了多种鸟类、爬行类及哺乳类动物标本,配以雀鸟的啼声和动物的吼叫声,使人彷佛置身于大自然中,这个生态系统的缩影介绍香港六千年前的动植物及各种动物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剧场影片名称:香港的自然命脉
片长:8分钟
每场观众座位:36
设有粤语、普通话及英语旁白,轮流播放。

2、史前时期的香港
考古资料显示,香港早在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此活动,先民多栖息于海边的沙丘之上。本展区除展出香港地区出土的史前时期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等文物,还特别搭建了一个长达42米的沙滩场景,展现出生火煮食、搭盖房屋及打制石器、饰物等活动,除可让观众透过栩栩如生的场景去体验数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又可形象地说明部分陈列文物的实际用途。沙滩的尽头还可以看到复制的大浪湾摩崖石刻,香港境内共发现了八组这类石刻,可能是先民社会原始宗教之遗迹,如图腾崇拜、天神崇拜等。

3、历代发展
史前时期,活动在岭南一带的是南越族,秦汉以后,中原汉族陆续移入岭南地区,并带来较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随着唐代大庾岭的开凿及宋代珠江三角洲的逐步开垦,移民大增,岭南地区逐渐发展起来。香港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是同步的。新界的邓族在宋代定居香港。明清两代,陆续有更多姓族迁居本区,香港的社会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这个展区主要通过香港及借自深圳的文物,缕述香港从秦汉至清代的发展。展出的重点文物包括来自大屿山的李府"食邑税山"界石及佛头洲税关遗址的"德怀交趾国贡赋遥通"石碑。

转自:http://www.6you.com/product_detail.asp?id=53739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