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哈尔滨中央大街游记 |
[游记]哈尔滨中央大街游记 |
2007-07-16 lwblog.net |
文\老冯 图\网络 今年五一期间,老冯曾到哈尔滨一游。回来后,本来想一气呵成地把老冯眼中哈尔滨写一下,无奈,一连一个多月的时间,几个设计占去了我大部分的精力,所以,直到现在,才又静下心来,去回顾一下这个洋气十足的城市。今天,先说说那条闻名中外的中央大街吧。 5月3日,小舅子两口子提议,带我们几家人一起浏览哈市的几个最具特色的地方。听他们介绍说,哈市比较有特色的地方,主要是中央大街、索非亚大教堂以及太阳岛了。因为时间关系,这一天,我们将主要看看中央大街和索非亚大教堂。 一大早,我们便驱车向中央大街方向赶去。 因为中央大街是步行街,没有停车场,所以只能在附近先泊好车。 下车后,我们一行便步行向中央大街走去。 首先,我们到索非亚广场转了一圈,因为人多,也没有仔细看,后来在5号那天,我又和女儿一起重新参观了教堂。我将在另外一篇文章里仔细写写这个教堂,所以,在此先越过去。 上午10点多点,我们终于踏上了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是哈尔滨最具西洋风情的所在。那些没有去过莫斯科、巴黎、罗马、希腊的人,尽可以通过中央大街上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领略这些国家的建筑风格特色。 走进大街,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那独具特色的方石路。 看惯了现代宽阔的柏油路,猛然间来到一条这样古老的石头路上,耳边似乎传来马车穿梭在路上的回声。 这条大街的形成,要追溯到1898年。当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拔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当时,大街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后来,随着这里俄人的铺子多起来,他们经营杂货修表等,所以虽称“中国大街”但两侧多为欧式建筑,商业也多为外国人经营,一时间把哈尔滨搞得犹如外国城市一般。 据史料记载,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在1924年5月设计、监工,为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一块一块,精精巧巧,密密实实,光光亮亮。路铺得这样艺术,在中外建筑史上都是少见的。据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个银元,一个银元够穷人吃一个月的。几百米的中国大街可谓金子铺成的路。经过百年的洗礼,它们一块块还是那样密实而精巧,踩在上边那起起伏伏、光滑细腻的韵律质感,让人舒身惬意、步履翩然。 我向往中央大街已久,主要是因为它那远近闻名的欧式及仿欧式建筑。脚踏着坚实的石路,观看着马路两旁鳞次栉比的西洋建筑,似乎,我读懂了哈市那久远的故事。 中央大街,当年因为有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空前繁荣。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了这些商人在此大兴土木。仿佛一夜间,一个万国博览会般的大街形成了。 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些授刮中国老百姓钱财的西方商人都散去了,而他们精心建造的那些美妙建筑,却留了下来。抛开历史给人那些不愉快的回忆,这些精美的建筑给人带来的却是很美好的视觉享受。 现在,中央大街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是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一条小小的街道,含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含括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其含括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多姿,为世上少见。 众多古老的西洋建筑给中央大街带来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今天的哈尔滨人,更是把中央大街经营得井井有条。细心的哈市人,给古老的建筑又涂上了新鲜的颜色,给西洋建筑上那些精致的阳台又装点上了迎风招展的鲜花,古老的建筑因此又回复了青春魅力。 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的商业街,今天在哈尔滨人的经营下,更是展现了它寸土寸金的一面。因为靠近俄罗斯,所以这条街上有很多经营俄罗斯商品的商店,这些来自俄罗斯的商品,以其特有的异国特色,给大街增添了一丝神秘。 因为是五一黄金周,商家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招徕过往的顾客。许多商家居然在门前搞起了商业演出与广告宣传。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商家居然请到了俄罗斯的歌手演出,而且居然演唱的是中国最流行的歌曲。 走在中央大街上,哈尔滨的曾经与现代交织辉映。 在老冯的心里,中央大街就是哈尔滨最经典的故事之一。 老冯哈尔滨游记之一:梦系哈尔滨 阅读全文 | 回复(6) | 引用通告 | 编辑 |
转自:http://feng.lwblog.net/archives/2007/20314.html22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