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文庙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上,占地约2.3万平方米,是我国东北地区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祭孔庙宇。该文庙始建于1926年,落成于1929年,建筑面积为4418平方米,结构为南北向三进院落,属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从南向北的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泮池泮桥、棂星门、孔子行教铜像、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牌楼、两庑、掖门、石碑等,层层递进,起伏有致,一气贯通,充分展现了建筑物的空间之美。 文庙的前院是首进院落,院内松柏苍翠,丹墙回绕。院南泮池如月,虹桥飞架,白玉雕栏玲珑。池南有“万侧宫墙”(俗称影壁墙),上镶有琉璃雕花砖,长44.8米,高5.9米。池北有棂星门,是三间四柱的木牌坊,采用了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的和釜彩绘,虎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院落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楼,与棂星门合称“三楼”。过棂星门是主院的过厅大成门,五开间,单檐琉璃瓦庑殿顶,前后环以白玉栏杆,左右并列东西掖门,布局端然。中院是文庙的主体,正殿大成殿,超过了曲阜孔庙大成殿横阔九间的规格,为横阔十一间(九堂二夹室)的重檐庞殿顶大殿。台基也环以玉石雕栏,廊檐色彩富丽堂皇,庄重典雅。殿内供孔子及四配神,十二先贤牌位。大殿两边是两座配殿,内供孔子的弟子牌位。 光绪三十二年,孔子的祭祀规格由中祀升为大祀,因此建于民国年间的哈尔滨文庙就采用了封建等级最高的规格来修建,其主体建筑大成殿采用双重庑殿顶,九堂二夹室共十一开间,屋顶彩绘采用清代的构图繁密,大面积沥粉贴金的“金龙和玺”彩绘,雄伟、高大、金碧辉煌,堪与故宫太和殿的规制相媲美。 院落东南角有驮碑一座,碑文为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撰写的《哈尔滨文庙碑记》。西北角的石碑,为当时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撰写的《东省特别区创建文庙碑志》。碑阴刻有捐款者的名单款额。后院为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的崇圣祠,原供孔子前五代祖先,后改为书厅,东西有侧殿。1985年,在此成立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现主要建筑已进行修复,并对外开放。 文庙内十余种珍稀树木吸引了多种珍奇鸟类在此落户,春季百花争艳、花香蝶舞;夏季清凉幽静、鸟语莺啼;秋季果实累累、红叶满枝;冬季白雪压松、银妆素裹,成为哈尔滨市重要的旅游景点。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