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后山城与东夏国 宁安境内美丽的镜泊湖畔有一个旅游景区叫瀑布村,也叫高丽民俗村,它坐落在镜泊湖瀑布东侧。村东的山上有一个山城遗址叫城子后山城。山城的东、西、北三面为山崖峭壁临江而立,构成了山城的天然屏障,因而无明显的城垣遗迹。南城垣依山势筑有双重墙体,外侧墙体由西部江边山崖外起,呈东西向延伸约20米向东北折。内侧墙体距外侧墙体100米,变由西向东伸展,墙南侧有两座明显马面,还有一直径30米左右的瓮城。双重城垣外侧均有10余米宽的墙壕遗迹。墙体为土筑,夹有石块,断面可见夯迹。城墙保存较好,现仍高于城内地面2米左右,高于城外地面达5米。据《宁安县志》记载,此城早先曾出土一方刻有“天泰”年号的铜印。城内可偶见黑色布纹瓦残片,无其他遗物。从城势建筑形制、自然条件选择及仅知的文物标本考究,目前学术界多认为城子后山城是金末叛将蒲鲜万奴所建的东夏国(公元1215-1233年)北京城和北京路治所遗址。“天泰”年号系东夏国年号。蒲鲜万奴曾以金代东部一隅之地,抗击蒙古军达19年,是金国女真人的杰出人物。据文献记载东夏盛时,其势力范围仿佛当年渤海国。但东夏遗迹甚少,牡丹江中游地区仅此一处,故城子后山城更加显其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1981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金朝是满族先民女真人建立的王朝,历时120年之久。据《金史·本纪第一》载,金之始祖函普“居完颜部仆干水之涯”。函普始居之地仆于水,就是唐代渤海时的忽汗水,也就是今日的牡丹江。所以《松谟记闻》说“女真即古肃慎国也,东汉谓之挹娄、魏晋谓之勿吉、隋唐之革末革曷,其属分六部,有黑水部即今之女真”。从始祖函普至金太阳阿骨打几世的惨淡经营,南征北战,女真各部始得统一,为举后反辽,建国称帝打下了牢固根基。公元1114年9月,女真族不堪契丹人的欺辱,集结誓师,历诉辽之罪状,并举行申告天地仪式,开始了反辽立国的斗争。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正月在群臣拥戴下,完颜阿骨打登上皇帝位,定国号为大金。金建国后相继攻占中京、东京、上京,统一了东北。金朝在地方官制上仍依辽宋旧制,设路、府、州、县四级。宁安地区当时在胡里改路辖下。 金代当时的经济也很发达,特别是农业生产,耕地面积超过历史上以往任何时代。手工业以冶铁业最为突出,多种多样的铁器工具已成为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此外铜和金银器的制作也相当精细。商业和交通都有大的发展。女真人的在建立金国之后,随着政权的稳固和经济的发展,开始向外扩张,腐朽的北宋王朝灭亡,其皇帝徽、钦二宗就是被流放于胡里改路(今依兰)而死的。女真族灭北宋后大量迁居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同时汉族地区篝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也很快传入黑龙江流域,北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 金末,蒙古族称雄漠北,构成对金朝北方的威胁。金初,为了防止蒙古游牧民族的侵扰,曾修筑了界壕边堡。金中期以后又对边境不断加固、整修。居考古界实地调查,金代的界壕边堡有东北路、临潢路、西北路和西南路。其中东北路主要分布在今黑龙江省境内,全长2500余千米,是仅次于万里长城的一道长城,是中世纪我国北部各族人民的一项伟大创举。但城墙挡不住历史巨轮的前进。金末蒙古大军不断南下,金朝危机。此时契丹耶律留哥乘东北形势混乱之际,聚众10余万,自立为辽王,建元天统,实有重建辽国之态。贞祜二年(公元1214年),金令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领40万兵进攻留歌。但由于金军将帅之间彼此猜疑不胜,兵退辽东。使金宣宗弃中都(今北京)逃往南京(今河南开封),中都被蒙古占领,耶律留歌也攻占得地咸平(今辽宁开原),金朝危亡已成定局。退守辽东的蒲鲜万奴审时度势,觉得辽东迟早都是蒙古盘中之餐,占领重镇咸平之敌耶律留哥随时会挥戈南下;金宣宗又弃中都逃往南京,陆路交通联系隔绝,辽东有如孤悬海外一隅飞地,另外由于战事不利,旦夕之间都会召归朝迁问罪。在此进退维谷之时,蒲鲜万奴一不投降蒙古;二不回归濒临灭亡的朝迁被问罪。公元1215年春,蒲鲜万奴率兵北取咸平,赶走耶律留哥,叛金自立。《辽史》载其“据辽东,亻替 称天王,国号大夏,改元天泰。”有学者考证“大夏即光大女真之意,唤起女真人的民族意识,争取金迁残存的各种势力,或拥护或归附。”此举确实收到了效果,《金史》载“蒲鲜万奴取咸平、东京、沈、澄诸州、诸猛安、谋克亦多从之。”为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以保存自己的实力,争取更大范围的支持者,蒲鲜万奴围攻金上京不下,在战略上开始大转移,避开金蒙交战是非之地,转至女真故地东海地区修整。在外交上同蒙古时降时叛以赢得时间。之后于1226年冬10月改国号为东夏。纪元仍用“天泰”,定国都于开远(今绥芬河一带)。1975年海林县长汀乡出土“万户一字号印”背刻“天泰2年6月”款;“天泰2年25月”“日款”这些实物证明蒲鲜万奴建国之初的头2年建立的根据地是女真族故地。宁安境内的城子后山城应是此时所建。无怪有的学者把城子后山城定为东夏开远都城,自成一说。但多数人认为城子后山城是东夏国的北京城、北京咱所所在地。 东夏国的疆域,南至朝鲜古长城东段;北至今黑龙江巴彦、依兰以北至黑龙江下游地区;西至今吉林省中部偏西一带;东至日本海。从发现的刻有“天泰”、“大同”年号的吏、礼两部官印可以推知,东夏国也沿金制,尚书省下设6部。地方设行部处理地方军政事务。东夏国的主要经济形态基本上是金代的继续。但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其次是采捕业和畜牧业,另外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对于东夏国势力的不断扩展,蒙古统治者不能置之不理,因此,窝阔台即位后,便于公元1233年2月,“诏诸王议伐万奴,遂命皇子贵由及诸王按带左翼军讨之”,同年9月,在南京(今吉林延吉市东)生擒万奴,至此蒲鲜万奴为东夏国王19年。之后蒙古军遂占领整个东北地区,公元1234年,金哀宗完颜绪亡于上蔡,至此,金朝灭亡。之后开始了元朝的统治,金朝国史共120年。 一般史书都认为蒲鲜万奴被擒而东夏国亦灭亡。但自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发现刻有“大同”年款的官印以来,对东夏国的存亡又有新说。至1980年8月在吉林珲春斐优城内发现大同二年少府监造的“尚书礼部之印”和大同八年“副统所印”,共计发现刻有“大同”年款官印17颗。经考古界、史学界专家考证,这17颗印原是东夏国之印,其年号“大同”原是蒲鲜万奴被擒后的东夏国东号。17颗印中年款最长的是10年。但《元史》和《高丽史》记载有公元1253年东夏国兴珍入侵高丽之事。有专家认为东夏国灭亡原在蒙古灭南宗建元之时,因此,东夏国改元“大同”之后至少也有40年的历史。而这40年的历史,东夏国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应当在女真人的故地牡丹江上游和镜泊湖区域,即东夏国北京路(城子后山城)所辖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