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风火走西京

[游记]风火走西京

2008-05-22    sina.com.cn

走一趟盛唐西京长安是多年的梦想,已是立秋的8月竟也就仓忙中用一个周末实现了。周五的傍晚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多年没坐火车了,带着大学期间曾经的恐怖记忆之虞,登上了有空调的硬卧车厢感慨时代的进步。虽然设施依然简陋,但人满为患、汗流浃背、异味熏天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稍稍坐定,伴随着传统的音乐声扬起列车启动。不多久,望着窗外向后驰骋的房屋和树木,明显感觉到速度比20年前要快了一倍。刹那间记忆也飞速地回到了当年。每年放假返京的路程都需要一天一宿,当身心疲惫地人困体乏的时候,唯一的兴奋点就是火车在丰台短暂停留后再次向终点北京站进发的那个时刻。归乡心切的缘故吧,感觉那十分钟的列车像是离了弦的弓箭呼啸着飞向目的地。如今这也就是正常运行的速度而已了。车厢里的空调异常的凉,这使人颇有些不适应。到了就寝时还要盖上被子。列车经过了12个多小时比预计晚点了40分钟才进站。这之前曾经看过西安的天气预报,大概是36度,虽有些心里准备,但从冰凉的车厢走出来踏上西京大地的那一瞬间还是好似迈进热气腾腾的桑拿房,尽管没有那么潮湿。

时间紧迫,首先被接到建国饭店。这是一家北京建国饭店的分号,在西安是四星级。放下东西就准备开始正式行程。主人建议我们先吃点早点,就拉到了一家“牛羊腊味店”。同行的其他人一猛子就扎了进去,我只好在附近转悠。还好发现了一家煎饼店。煎饼有点像北京的糊塌子,卷上土豆丝、酸黄瓜丝、辣椒丝、胡萝卜丝,一口气吃了两个外加一碗麻辣米线。吃饱了大家上路。我们的第一站是法门寺。不到130公里的路程走了将近2个小时,一下车就感受到了当头之炎炎烈日。这就是黄土高原的气候,北京已是入秋,而这里依然是酷暑难耐。法门寺因佛祖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闻名于世。指骨舍利近年曾到台湾、香港和韩国巡回,都是盛况空前。出来之后本应继续前往下一站乾陵。可没想到车坏了。一弄就是2个多小时。在这期间淘换了几件“宝贝”,一件团花玉碗,一件乾坤太极图玉碗,一件玉乌龟镇尺,一个铜印章,一个铜炉,还有一个说不上是做什么用途的,好玩而已。在这空当中还尝了一口香臊子面和当地的豆腐脑,席间有一老者以“汝有发财升官之容貌”不断暗示、企图吸引我算命。还是作辑婉言谢绝了。眼见时间流逝,车还不见好,最后雇了一辆小面包奔向45公里以外的乾陵。那是唐高宗李治和则天大圣皇帝的合葬之地。来到了他们的陵墓,其实就是一个平原上的大山丘,也叫土封,爬上了526级台阶,眺望了她的几个孩子的墓。在最崇拜的女人面前,行了叩拜之礼。墓前是为武则天守灵的大将翁仲的立像,她的无字碑也被后人刻上了字,而且碑比高宗的“述圣纪”还高。她打破了男人一统天下的局面,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各种第一。有意思的是她的墓前还有61个藩王子立像为她守灵,可见她的威信和名声远播。尽管这些藩王子的像大都没了头,但那阵势还是可以想象的。特别是对由于技术原因尚未挖掘的墓内充满了期待。最后,自己也加入到了藩王子当中,为心中的女神站了一会岗。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天色将晚,喜讯传来。车已修好,正准备离开法门寺。于是雇了小车前往乾县汇合。利用那时间可以品一下乾县最有名的豆腐脑。9公里的路一会就到了。找了个路边摊就坐下。五毛钱一小碗,只见摊主熟练地盛了几铲豆腐脑,用小勺迅速地加了点盐、酱油、醋、辣椒油和蒜汁。一吃,嘿!还真不赖呢。等车来了,热得快昏过去的大家终于凉快了。在返回的路上穿过了咸阳市,市容市貌也很不错的。一路上,接待我们的朋友不断电话联系,原本8点钟赶去看西安市中心音乐喷泉广场,那号称是亚洲最大的。由于耽误了行程,以为看不到了,老天爷居然把时间改到了9点。当我们赶到大雁塔前面的广场时,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只能听到震耳的音乐和看到高过人头的水柱。大雁塔内灯火通明,周围是错落有致的花园和仿唐建筑群,景色很美。看过了8大怪的公园就直奔小吃夜市了。那里更热!按照网上推荐的尝了几处,如“红红酸菜炒米”、“麻将凉皮”等等,买了“炒黑豆”,和一群西班牙游客山侃了半天,12点半终于结束了第一天的活动。

第二天一早7点半就出发前往“人类第八大奇迹”参观兵马俑。那的导游可是真够厉害的,从她身上好像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秦风。说话凶巴巴的,听不懂幽默的话。一说就要急!不管如何,见识了所谓的Terra Cotta(原意是指赤土陶器,后来专指兵马俑),除了惊叹、震撼、自豪、荣耀还能说什么呢!之后转往华清池看了几个泡澡的干池子,由于天气过热又闷,人多开始有些烦躁,甚至都没心情想象一下“赐浴”时的欢乐情景。西安事变旧址到是位于骊山脚下凉爽之处,历代权贵人物都曾附庸风雅地在此洗澡,老蒋也不例外。唯一没想到的是,当年老蒋被兵谏时能从卧室以花甲之高龄爬到半山腰的石缝里,可能还是身体不错或是真怕死。那个地方的小亭子的名字的更迭也值得玩味:从民国时代的“蒙难亭”到老百姓私下的“捉蒋亭”再到开放两岸交流后的“兵谏亭”。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56fab01000563.html20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